第04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星期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园厚植科学沃土

图为车辆模型(遥控)社团学生正在开展活动。
(学校供图)
图为学生在校内科技馆体验科普装置。
(学校供图)

编者按: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4月至5月,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共同开展了主题为“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的联合采访,今日刊登安徽省中小学校科学教育的典型经验。

随着发源自皖南山区的青弋江注入长江,芜湖这片土地便兼具了江南水乡的灵秀柔美与长江奔流不息的气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坐落在这座有着“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城市。

2004年,安师大附小被授予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20年后,学校又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我校历来注重科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辛治洋表示,“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积极作为,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高校小学科教“手牵手”

对安师大附小而言,201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年8月,学校整体南迁至芜湖市弋江区大工山路,紧依着安师大。优美的环境、浓郁的科教氛围,让学校迎来了新的办学机遇。

“我校和安徽师范大学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辛治洋表示,空间距离的拉近使大学和小学之间“几乎没有围墙”,各种交流活动也更加频繁,再加上学校很多教职工本就是从安师大毕业的,在校学生中也有不少是大学教师的子女,心理上就更加贴近了。辛治洋告诉记者,他本来是安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出任附小领导前担任安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学院长。

丰富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活水。2023年年底,学校邀请来自安师大和安徽工程大学科学类专业的专家组成高校专家指导团,就科学课程设计、教师素养提升、学科竞赛等科学教育工作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辛治洋介绍,在学校和高校专家指导团的共同努力下,“创意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小院士”“荒野科学”等11门科学类课外课程相继开设,科学类课外课程占比从36%逐步提高至45%。

“校园里很多科学类场馆的设计也离不开高校专家的指导。”副校长汪建设透露,在规划设计落桂园、百花园、百果园等校内植物园时,学校专门联系了安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前来指导。与此同时,学校的科学场馆、绿化设施等也为大学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资源。“周边高校的学生经常来学校开展日常科研和实习活动,我们也会提供相应的保障。”

把科技馆搬进校园

走进校园里树林荫翳的植物园,能看到一扇高大又逼真的恐龙造型大门,再沿着幽深但明亮的甬道向前走,就来到了学生孙启明最爱去的科技馆。在那里,他可以抚摸熊猫、老虎、骆驼等仿真动物标本,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物习性;按下代表不同频率的按钮,观察塑料管内小球的振动程度;在画满星座图案的房间,抬起头可以看到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3D动态模型……

“学校的科技馆于2016年6月开馆,占地面积约为670平方米。”汪建设介绍,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科技馆内设有动植物生态展区、天文馆、海洋馆、鸟类馆、科普展台操作区、斜屋体验区等,并专门设有科技馆管理员,为全校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每隔一个月左右,学生们就会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到科技馆上一节科学课。”

“为什么通电后玻璃罩中间的小球会转动呢?”“这个小球是什么?”“为什么把手放在这个玻璃罩上会发出蓝紫色的光呢?”……科技馆内,一颗神奇的辉光球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个个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科学教师任琛瑶向大家解释了其中蕴藏的电磁发电的科学原理。“科技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她表示,在科技馆探索、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由小学自建自管的大型公益类科技馆,该馆从今年2月开始面向社会开放,截至4月30日,已接待校内外观众近2000人次。

打造有“科学味”的校园农场

“快看,豆荚的果实变大了很多!”“我种的番茄也变红了。”“五一”假期结束,学生们兴奋地发现,他们精心耕耘的“半亩园”科学农场有了新的变化。

“科学农场面积为237平方米,按垄种满了玉米、秋葵、豇豆、青椒等十几种农作物。”谈起“半亩园”,兼任科学农场课程指导教师的辛治洋如数家珍,“学校希望通过科学农场将劳动与科学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农夫身手、科学大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带着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以问题式项目化学习为抓手,设计了科学农场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带着问题开展种植、完成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辛治洋表示,目前科学农场课程仅面向二、三年级,未来将逐步向其他年级开放。

翻整泥土、栽种移植、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上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农场课程,学生王若初对养护农作物早已得心应手。“种植萝卜的过程是一段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旅程,培养了我的耐心和观察力。”他在种植总结小报上写道,“未来,我会继续种植农作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