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5月10日 星期

“小狮子”为啥迷上了头脑奥林匹克
——访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副校长南艺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学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大赛现场。

□本报记者 池沙洲

进入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的前厅,记者看见几只卡通小狮子。副校长朱建飞介绍,小狮子名叫“思迈”,是学校的吉祥物,它的形象是从学生中征集而来的。

“思迈”这个名字倒真有点百兽之王的感觉,好像动画片《狮子王》里的父亲木法沙,一边低头沉思,一边迈着雄健的步伐。然而,朱建飞却告诉记者:“‘思迈’是微笑(smile)的音译,微笑每一天(Smile Every Day)是大宁国际的校训。”校训用了生活中常用的短语,还标注了英文,满满的国际味。

大宁国际小学“很国际”的还有科学教育,大科学课程群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科技五大领域。机器人、种植与养殖等学生社团为学校斩获了不少奖杯,但最引人瞩目的是金牌社团——OM社团。迄今为止,该社团已经获得7个世界冠军、1个世界亚军、10个全国冠军。

为此,记者采访了负责OM项目的副校长南艺。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OM。

南:OM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叫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1978年发源于美国,旨在激发和考验青少年的创造力。

上世纪80年代,OM竞赛引入中国后,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参与其中。这项赛事的覆盖面相当大,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学段都有比赛。比赛有长期题和即兴题两种形式:长期题一般在前一年的年底启动,参赛团队要创设情境,制作道具,紧扣打分点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方案;即兴题是在比赛当天裁判现场出示的题,题型包括语言题、动手题、信息题和综合题等,解题时间只有8分钟。只有获得国赛第一名的团队,才有资格出国参加世界比赛。

记者:学校当初怎么想到引入OM项目,并且一直坚持做到现在?

南:OM项目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融合,虽然科技是它的核心,但整个项目不是纯科技的,而是科技、艺术、人文的融合,这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国际化、个性化、艺术化”相契合,也非常契合我们的培养目标——身心健康、富有爱心、勤学好问、能负责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素养与领袖气质的未来公民。

在OM比赛中,要求用艺术的方式去呈现科技元素。比如今年我们做的一个长期题,要求在一个装饰体中呈现凡·高的生平和作品,但不能采用惯用的美术表现方式,不能用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

我从一个领队,或者从一个德育副校长的角度觉得,OM项目成就了很多的普通学生。他们不一定是所谓的学霸,不一定学过奥数,在团队中也似乎不起眼,但他们有一些潜能连自己都没有发现,却在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甚至是一种大爆发,使得他们从中能够看到自身的价值。

记者:OM现场比赛的规则和特点是怎样的?

南:OM现场比赛有结构题、小车题、表演题、古典题和装置题。比如结构题就是让你用轻木材质去搭建一个结构,质量、高度、占地面积都有限定,最后看谁的结构承载的杠铃片越重,得分就越高。

比赛一旦开始,就不允许有任何外部援助。教练可以在一开始提供方案或启发思维,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我们经历了国际比赛之后,看到裁判更多关注的是团队合作,看你们这7人团队的队员之间合作是不是默契。

如果他们都是平时在班里显山露水、享受教师和同学关照的那种优等生,把他们组合到一块儿就会有问题,会有内耗。

这个时候就要体现出队员之间的互补性,有的学生他不会编程,但也不会望而却步,他会尽力找到自己和团队的切合点,在绘画、表演、动手等自己的优势领域贡献力量。

因此,7人团队是由7个不同个性、不同学力基础、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组成,当他们产生分歧的时候,要磨合,要协商,也要学会妥协。

记者:的确,作为项目化学习的一种方式,OM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学校是怎样在学生当中推进OM教育的?

南:我们在三年级设置了OM的必修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OM的魅力;从四年级开始,不再设置必修课程,而是开设OM社团,让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一个班级可以容纳30多个人,但每次都很抢手,最后我们扩编成了两个班级。

在高年级,OM属于选择性课程,或者叫“330课程”,就是在每周两天放学之后,即下午3:30—5:30的两个小时开课,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主探究。

比赛前的一个月,参赛团队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甚至要训练到晚上9点,这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是一种极大的磨砺和考验。

记者:这么多次的出国比赛,哪一次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南:我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吧,就在今年,我们去波兰比赛,想要在场地上做一个高1.8米、宽2米的背景板。

之前我们在国内训练的时候,学生觉得十字螺丝容易打滑,就按一名校工的建议,全都改成了六角螺丝,用一个L型扳手就能搞定,非常简单。

但是到了现场预演的时候,背景板装配完成,要让上面的三棱面旋转起来,切换画面,这才发现,六角螺丝的螺帽太厚,装置卡住了,转不起来。

大家当时就傻眼了,这不是泡汤了吗?后来,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应对方案,不用螺丝,改用塑料扎带。可是将近2米的大铁架子,扎带能行吗?

一个男生说:“我来试试看,我的力气很大,我一个人来。”

他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卸下一个螺丝,绑上一根扎带……最后把所有的六角螺丝都换下来了。其他学生在旁边给他打下手,检测哪里不稳,让他再加一根扎带。

这件事让老外很吃惊,这么大体量的一个装置,竟然是小孩子用扎带绑起来的。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