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10日 星期

寻幽海上科技繁花


□池沙洲

上海自然景观不多,人们在每一棵梧桐树的树枝上装饰了小彩灯,在夜晚的都市,营造出一种火树银花的奇观。

观赏这繁花似锦,不由想到今年的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主题“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这次要采访的两所学校离我们下榻的天平宾馆车程都很近。这是天意巧合,还是主办方有意为之?我不清楚。

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出生在徐家汇,4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徐氏一门和其他中原大族一样,追求的是功名仕进。徐光启就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进入朝堂的。但他并没有排斥四书五经以外的知识,没有斥科学为外夷之术,而是积极师从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努力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原理,翻译《几何原本》,撰写《农政全书》等大批著述,以毕生的精力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这样的“沪派大先生”,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无怪乎现在很多人喜欢说:比起学力、能力和努力,能让一个人站上高位的更重要的因素是眼界、格局和认知。

徐家汇的“汇”字特别能体现上海的地域特点——中西交汇。一条小溪流入小河,汇入大江,奔向大海,不在舒适区的洞穴中故步自封,而是携带故乡的风物和教化,向外寻求更辽阔的天地,与世界乃至宇宙发生碰撞。

明代的徐光启是如此,清末上海最早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也是如此。书馆中的王韬、李善兰等都是自幼受私塾教育的学者,在鸦片战争后列强环伺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他们毅然选定了科学救国的道路,翻译、推荐、研究天文学、数学、力学、植物学等这些当时中国人闻所未闻的学问,不顾旁人的讥讽和阻遏,孜孜不倦,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100多年过去了,西方国家利用科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霸凌的习性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世界智造”的全产业链;100多年过去了,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黑暗森林”国际环境没有改变,因此,我们走的这条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复兴之路也不会改变,我们会沿着前辈先贤的足迹继续走下去。而我深信,在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的教育人一定会在科学教育这一长期命题的答题栏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