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10日 星期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李梦云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佟坤达

“大思政课”赋予了思政课新的“大格局”特征,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要有理论上的立足点和现实上的落脚点,才能找到工作中的创新点,在新时代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守正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解码理论新任务,推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

思维起点决定理论高度,理论高度决定实践力度,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需要“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培根铸魂中守住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和理论化是新时代办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大思政课”要讲出理论高度、厚度、温度,高校得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校层面要在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上守正创新,讲清新时代以来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现“大思政课”教学上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让当代大学生在学思悟透中树立高度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二、谱写实践新篇章,推动“大思政课”行稳致远

理论源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需要“大实践”。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中国当代客观实际当中检验理论,以实践导向让学生走进中国社会现实,才能实现好“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让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新时代行稳致远。

“大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社会实践是将思政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和造就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有效手段。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向同行,让“大思政课”充分走进社会生活,利用主题研学、志愿互动、理论宣讲、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畅通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渠道,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现实需要的张力,进而增进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本领,以促进“三全育人”提质提效。

三、拓展创新新格局,推动“大思政课”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需要“大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打开思政课新格局的“金钥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性转化需要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让“大思政课”以创新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

“大思政课”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方面,展现教育数字化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让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主动迎合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深度的教学体验,为思政课提供更多、更新颖、更生动的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在硬件保障和软件配套上并驾齐驱,打造数字化教研空间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融,以智慧教室、可穿戴智能设备、物联网等硬件载体和VR、AR、MR等软件载体共同打造“大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新场域,为思政课在数智时代的“软着陆”提供全方位护航。

新时代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题中之义,“大思政课”蕴含着“大理论”“大实践”“大创新”的有机统一,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创新中的有力共鸣,以此引领青年学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时代新人的昂扬姿态,奋发担当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