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4月30日 星期

小小食堂建议本缘何“出圈”?


新闻回顾 近日,厦门大学食堂建议本“火”上热搜。从网友提供的图片可见,建议本成了学生们和食堂沟通交流的平台,一问一答间,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是真互动还是蹭热度?还得在回应落实中见真章。据媒体报道,厦大每个食堂都有建议本,用于记录汇总学生日常用餐的感受和建议,这一习惯已坚持了20余载。

从善如流何愁办不好食堂

□夏熊飞

大学校园内,除了教室、宿舍,食堂可能是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场所了。可对于天天要打交道的食堂,不少大学生是很难爱得起来的。吐槽自家学校食堂饭菜难吃、服务不好,可谓是很多大学生的保留节目。

在网络外卖兴起之后,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一些学校为了阻止在食堂用餐学生的流失,甚至“一刀切”禁止任何外卖进校园,最终引得广大学生不满。

其实,食堂相较于校外餐厅、外卖等,不仅价格便宜得多,而且卫生安全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占了地利,学生用餐方便。可为何学生放着好处如此多的食堂不选,偏偏要舍近求远,选贵的而不选对的?归根究底,症结还是在味道与服务上。

不少大学食堂的运营采取外包模式,一些学校就此当起了甩手掌柜。而食堂运营方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在菜品质量、种类上打折扣,千篇一律的大锅菜、万年不变的老三样,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确实很难激起食欲;另一方面,在服务管理上还是固守旧有的“食堂理念”,有得吃就行,服务基本为零。很多食堂也设置了意见簿、意见箱,但沦为摆设的居多。学生提了意见不听、听了又不改,大家自然也就不愿意光顾了。

而厦门大学的食堂建议本之所以得到大量点赞,大家也纷纷称这个食堂“能处”,就在于食堂运营方把自己摆在了服务者的位置之上,不但积极听取意见建议,并且迅速落实到位,可谓从善如流。当学生的合理用餐需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他们自然就不会对食堂满是“嫌弃脸”了。

食堂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好学生的用餐需求,味道好不好、菜品多不多,学生最有发言权。高校食堂的开办、管理、运营都离不开广大学生的参与,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食堂的诚意和高质量的服务,他们自然就会乐意选择在食堂就餐。

让学生学好是大事,让他们吃好也绝非小事。食堂的运营,离不开校方的强有力监督。如果学校一味当甩手掌柜,那运营方恐怕也很难真正将学生的意见建议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餐条件是学校的责任所在,期待千方百计办好大学食堂成为各方共识,让食堂的美好“食”光成为留存在学生求学生涯里的美好记忆。

小小建议本,育人大文章

□陆玄同

原本不稀奇的食堂建议本能“火”上热搜,就在于学生的诉求得到了及时回应。这样的“你来我往”在纸端汇聚起鲜活的教育素材。

从“来点白切鸡,不辣的”“好,安排”,到“你好,能不能上个羊肉泡馍”“我们研究研究”……有效的沟通和被尊重的体验跃然纸上。食堂是服务学生的,学生的诉求和体验自然不能被忽视,正是因为很多学校食堂并没有将建议本当回事,才显得这种“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沟通特别珍贵。

年轻人能够被倾听、被尊重,这种活泼的、有效的沟通,也是一堂极富真情的德育课。校方从善如流的态度,把每件小事认真办好,带给学生的,远甚于那些苦口婆心的说教。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让学生大胆思考、提问,勇敢地表达诉求,校方耐心回应并及时解决问题,小小建议本背后折射的,是一所大学的教育亲和力。当学生徜徉其间,自然感到舒心、暖心。

通过一个个有问有答的真诚对话,我们发现,食堂服务与教学服务其实殊途同归,其所展现的平等、相互理解与尊重,同样也教会学生去理解与尊重他人。教育,更多的是身教而非言传,尤其是在学习渠道更加丰富的当下,学生关注教师说了什么,更在乎学校做了什么。当学生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去体验和感知他们所受到的教育,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会帮助他们塑造起自己的价值体系。

比起食堂的真诚和温柔以待,他们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更让人敬仰。这份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传递给学生的,比任何知识的灌输更有价值。落小落微,体现大爱情怀;长期坚守,彰显育人本色。

学生工作无小事。多一些学生与学校双向奔赴的幸福感和体验感,就会为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多增添一分色彩,就能为学生注入更多“心”能量。而这,也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乐见高校服务管理 不断“做加法”

□李 平

“一刀切”禁止学生挂床帘,禁止学生网购,课堂禁用电子产品……近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的一些颇具争议的做法频上热搜。此次,厦门大学的小小食堂建议本,凭借畅通的沟通渠道,实现食堂管理部门和学生的双赢,收获了全网点赞。

无论是食堂、寝室还是教学环境,都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高校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了学生在校的幸福感强不强、高校的美誉度高不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软实力带来的全面竞争力,而学生的综合体验可以说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注重转变服务方式,以提供更加贴近大学生需求、更高效的管理服务。比如:不少高校创新做法,推出线上自选床位新模式,让学生拥有“室友选择权”;一些高校食堂设置“小份菜”窗口,推出“按需定制”服务;等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要在服务管理中主动“做加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更多立足学生视角,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诉求。弱化“行政管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参与服务育人,还要敢于打破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管理平台。身处多元化时代,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理解他们多样化的成长背景,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或困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断推进管理方式人性化、科学化,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其次,学生不仅充当被管理者角色,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利用好“第二课堂”服务事项、创设多种平台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服务及管理工作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和为学校服务的热情,也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好地解决各类难题。

最后,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利用多种新科技手段,让服务及管理更智能、更高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