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孙 纯
加加在讲台上幸福地讲故事,望着那双白净健康、自信挥舞的小手,我心里感慨万千……
时光拉回一年前,午休的时候,只听一声惊呼:“老师,加加的手流血了。”
我飞奔过去,只见加加紧张地把小手藏在身后,不停说着:“老师,没事,没事的。”
在我的再三坚持下,加加终于慢慢伸出他的手——坑坑洼洼,伤痕处处。
“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的关切声中,加加低下脑袋:“是我自己啃的。”
那双小手又怯怯地缩回身后,加加就再也不发一言了。
回想这段时间加加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想他一定有难言之隐。
当晚,我进行了家访。在加加父母的絮叨声中,在家庭自制的密密麻麻的学习安排表上,在加加局促不安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孩子身上的压力。这种压力从社会焦虑变异而来,传给了家长,再由家长传给孩子,最后,孩子将它宣泄到了自己的手指上。
加加父母不遗余力地打造着心中的“理想小孩”,却忽略了加加的成长规律和精神需求。
我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告诉加加父母: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起点,要尽量接纳孩子,鼓励孩子,才能让教育事半功倍。
加加父母表示:会好好反思和改变自己的做法。
回到学校,我开始特别关注加加。
午后的阳光洒进教室,加加正在全神贯注地修理绿萝,拿着剪刀笨拙地剪去枯叶,还跷着那根受伤的手指。
“哇,这双小手真能干,小绿萝变精神啦。”
听到我的夸赞,平日总是蹙眉的加加笑了起来:“老师,小时候我可是爷爷菜园里的小农夫呢。”
“真的?那班里的植物可遇到知己了。”我建议加加制作一些植物养护小贴士,让班里的同学们可以参观学习。
他一口答应,约上三五同伴,一起查资料、做手工,每一盆绿植都有了“植物心愿”小贴士。与此同时,加加的眉头一点点地舒展开了。
那日,我发现加加的手指上又多了一道口子。我的心一揪,马上询问,才知道他给妈妈做生日手工花的时候,手指一用力,未愈合的指肉崩开了口子。
我又着急又心疼,忍不住宽慰:“你这个小暖男,妈妈收到你的花可真幸福。”
没想到加加竟垂下脑袋说:“才没有,妈妈说只要我好好学习,比送她什么都让她开心。”
我向加加妈妈转达这话时,却听加加妈妈诉苦:“老师,我还是放心不下加加的学习,担心他的未来……”
我突然明白:一味建议家长放低要求并不能真正改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看到孩子身上除学习外的闪光点,并且引导家长重视亲子间的沟通技巧。
家长开放日之前,我特意拍摄了《加加小手的一天》微视频。视频里,加加培土、搬花、换水……忙得不亦乐乎。
加加妈妈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直到视频中出现了小手的主人,她喜极而泣,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接下来的时间,我邀请加加妈妈进入“亲子同质团辅”小组,继续和她分享加加在学校的点滴成长,还送给她一本日记本,建议她和孩子共同记录亲子的美好时光。
“3月17日,今天加加帮我剥了大蒜。有点为难他,因为他没有指甲,但他还是努力地剥。他主动做了一份练习,还告诉我:‘妈妈,我虽然没写完,但是有进步呢!’”
“3月18日,晚上陪加加阅读,讲了睡前故事,加加很开心。”
“3月19日,昨天跟加加一起去菜场买菜,我们还一起打扫了卫生,下午陪他去公园里踏青放风筝。加加特别开心,他还说今天没有啃手指呢。”
……
读着亲子日记,我的内心无比喜悦。在爱的滋养下,加加的指甲正常生长,指肉渐渐结起一层茧,小手不再总是躲躲藏藏。最重要的是,他的神色变得轻快很多,笑容也越来越多。
我精心策划了“听见彼此的声音”亲子家长会,提出了“亲子共做100件事”的倡议。在我和加加妈妈的鼓励下,加加在班级“绿营俱乐部”的拓展活动中担任“绿色生命小导师”,用灵巧的小手带领同伴们制作植物拓本。
故事节那天,加加举起健康、温暖的手,讲起了“我有一双小小的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点评:
内卷时代呼啸而至,面对新时代剧场的喧嚣,被单一价值观裹挟的学生如何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更多的可能?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至今震耳,这双皮开肉绽的小手代表了无处发声的学生,是学生对“唯分论”单向评价无声的抗议,而孙纯老师的叙述正是替孩子发声,传达他们的心声。孙纯老师敏锐地透过学生啃手指的表象,看到背后的心理健康危机,通过“亲子沙龙”、亲子日记等方式,看见、唤醒、赋能、重塑……让加加的父母跳出赛道,看到孩子的成长需求。教师以心护心,心手相连,双向奔赴,重建学生发现自我、探索世界的勇气。当加加挥舞小手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们看到一个学生从受伤到痊愈、从退缩到主动、从怯弱到生机的高光时刻。这则故事给予我们启发:最好的成长是被懂得、被理解,在一个支持型的家庭和校园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浩瀚的空间,松弛舒展地走上自己的成长之路。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