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4月19日 星期

思辨性阅读: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思辨性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海宁市硖石小学 张玲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项“思维能力”,并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特意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从阅读中思辨,养成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当前课程标准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透视

(一)重“知识流量”,轻“思维流量”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大量时间花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上,对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得、从讨论中习得的知识点进行重复强调、反复深化,而没有让学生透过文本表征挖掘更加深层的知识信息,轻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重“形式实践”,轻“思维实践”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四人面对面,交头接耳”的合作学习形式,表面上看是小组成员聚在一起,围绕教学要求进行热烈讨论,但事实上,不少边缘学生不讨论、不发言,小组汇报时,这些学生也选择躲避。难以想象,始终以躲避姿态面对课堂合作学习的学生,其语文能力的发展会走向何处。

(三)重“表面认知”,轻“思维深度”

当前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求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以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不断强化其思维能力和学习成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运用圈画批注、勾画关键词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然而,这些方法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方法上。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不善于思考,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及核心理念

所谓“思辨”,就是慎思、明辨。笔者认为,思辨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辨,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同伴、教师发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从而发展高阶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有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质疑、探究、绘图等能体现思辨性、关联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并提出具有逻辑性的、批判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三、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聚合主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大问题背景下展开教学,提出一个主问题,通过聚合主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完成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1.扣住题眼“聚”主问题

题目的背后深藏着文本的主旨,窥透它,才能产生科学的教学思路。教师抓住题目中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字词成为学习的主题,就能引发一连串问题,带领学生完成和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2.整体感知“聚”主问题

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指导学生概览全文后,针对学生的初步质疑,在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提炼,形成一个导读的主问题。由于主问题具有概括性、深刻性、复杂性等特点,且在文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深入地探究,然后通过思辨、总结得出完善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3.动态教学“聚”主问题

有些课文从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提升上,跳跃性比较大,往往第一次建立的主题无法触及文本的要旨,只能在动态教学中掀起第二轮学习高潮,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建立起二级主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二)融合思辨点,历练学生思维准确性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辨点,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思辨点进行探究,并结合教材不同体裁内容,构建思辨阅读群,历练学生思维准确性。

1.“融”文学类文本“辨点”

文学类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侧重对一些“特殊词语”和“特殊句子”的品味与辨析,对作品的主旨、价值、写作意图、人物形象等进行思辨,从而构建“主流价值观思考”的思辨性阅读模式。

2.“融”说理类故事“辨点”

说理类故事包括中华智慧故事、科学故事、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重点学习道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全面深刻地思考问题,由此构建“情境演绎,角色模拟”的思辨性阅读模式。

3.“融”论证类文本“辨点”

论证类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侧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推理、质疑、结构等进行思辨,构建“段落逻辑推导”的思辨性阅读模式。

(三)整合图示题,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整合作业本上的图示题展开思辨,或者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自己绘制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与特定的文本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发挥其功能,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

1.“整”情节图,优化阅读思路

情节图为梳理文本线索提供了支架,并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思维走向更高水平。课堂上,整合作业本中的情节发展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厘清线索,优化阅读思路。

2.“整”结构图,展开深度探究

图示题中还有一种结构图,关注典型的段式和特别的谋篇布局,引导学生把眼光逐渐转移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作者的写法记录下来,沿着作者的思维路径去探寻写作的真谛,加深印象,为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打好基础。

3.“整”观点图,表达丰富个性

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提出问题后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自然会呈现多元化的样态。引导学生借助观点图,将已有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展开深层次阅读,表达个性化观点,推动思辨性思维发展。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