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颜 飞 林 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近日,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葛畈村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舞台上动感的节奏、婉转的乐曲、高亢的歌声,不时引得村民们的阵阵掌声。
为村民们带来这顿“文化大餐”的是丽水学院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音乐使者”志愿服务团队。团队通过支部共建、联动等方式将文艺送到乡镇、社区和景区,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在送文艺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乡村文化礼堂的利用率不是很高。”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永芳表示,一边是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另一边文化礼堂一年承办的展演只有几场,大部分时间被用作婚庆场地。为化解这一矛盾,去年丽水学院与丽水市委宣传部共建了音乐学院,明确了“文兴丽水、挺进共富”赋能新时代文化丽水的共建目标。
为了让高雅艺术在民间生根开花,团队秉持“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演出的节目都极具地方特色。表演剧《网红桥》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青田县境内的网红桥。去年6月14日,这个节目在青田县仁庄镇上演时,台下瞬间沸腾了,“没想到,家门口的小桥也能被编排成节目、上舞台演出”。当天演出结束后,村民们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村民们真的很热情,演出时会给我们送上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音乐学专业学生蒋如梦和贾凌寒说,走村串巷式的表演,不仅激发了他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还让他们有机会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演出灵感。比如,为了跳好《畲妮》这个舞蹈节目,大家去景宁近距离观察村民采茶,并把他们采摘时的小动作和微表情吸收进节目里。
目前,团队已排练出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国》、舞蹈《畲妮》《走山》、器乐曲《战马奔腾》《南明湖畅想曲》等一大批接地气的经典节目。而除了一个个鲜活的节目,这些宝贵的经历也激发了团队成员们对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
“公园里围坐在一起下象棋的大爷,坐在自家小院门口晒太阳的大妈,田野里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农村小伙,街头巷尾的一物一景、山野田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音乐教学的素材。”吴永芳介绍,目前由团队成员、教师谢华丽开设的“浙西南民间音乐”已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授罗俊毅主持的“音乐学专业‘民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根据景宁畲族文化元素编排的舞蹈作品《祈福》《选种》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此外,经过长期实践,团队的实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丽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收到了金华、温州、宁波等市外的演出与合作邀请,影响力不断提升,辐射面不断扩大。
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音乐使者”还将通过“文艺赋美”、送音乐下乡等形式,发挥音乐学院以乐为媒、以乐传声、以乐化人的独特魅力,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丽水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