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打烟牌”游戏在不少小学校园风靡一时。所谓“打烟牌”,实际上是80后、90后童年打画片、纸牌的变体,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废弃烟盒。要不要禁止孩子“打烟牌”?人们观点不一。不久前,湖南浏阳市一小学在全校开展了关于“是否‘打烟牌’”的讨论,通过主题班会和辩论,鼓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位校长的做法赢得了不少点赞。
对孩子们的需求多一些倾听和理解
□陆玄同
一个“打烟牌”游戏,如同去年爆火的“萝卜刀”,一时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人们执着于探讨这些游戏的害处,争相发出反对、禁止的声音,却不愿意问问孩子们自身的需求和喜好。这位让孩子们自发讨论“是否‘打烟牌’”的校长,却体现出了对孩子的呵护与理解,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真空”环境里,孩子们喜欢玩什么、怎么玩,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就像该校校长总结所说的,“是否‘打烟牌’”不是一道简单的辨析题,而是事关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能否互相理解、互相被看到的宏大命题。
教育是双向的,是学生与教师、孩子与家长的双向成长。对于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游戏,需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强行制止。没有哪个游戏是绝对完美的,也没有哪个游戏能把孩子直接带入深渊。一些家长不能理解的游戏,孩子反而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收获了友谊。
孩子们的游戏需求需要被满足,而不该被压抑。“游戏”与“游戏心理”,会对型塑孩子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练习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技巧,必要时甚至通过想象改变世界,使它更符合现有的认知结构”。过多干预孩子玩游戏,是一种狭隘的教育偏见。
游戏不只是游戏,更是童年的快乐源泉。对游戏多一些包容,给孩子多一些空间,让童年多一些色彩,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每个孩子,都要学会独自面对生活,家长、教师搭建的只是过滤网,而不是彻底阻断的封闭空间。比如“打烟牌”,能让孩子们从网络游戏里跳出来,回到现实中,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耍,首先需要肯定。但“打烟牌”有哪些利弊,可以发动孩子们去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让孩子们自己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寻找更健康、更适合的游戏方式。
让孩子明白利弊好过粗暴禁止
□夏熊飞
对于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各种新兴游戏,家长与社会舆论似乎常常抱着一种本能的警惕心态,总想着一禁了之才好。
要说孩子们爱玩的游戏,就没有哪一项是绝对安全、无任何负面影响的,打篮球可能崴脚,踢足球则有可能摔伤。如果仅仅担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等,就对孩子们的“心头好”一味粗暴禁止,试问我们又该拿什么来充实孩子们的童年?
诚如一些家长与专家担心的,沉迷“打烟牌”游戏,孩子们可能会因为“熟识效应”而过早接触了解烟草品牌,为日后吸食烟草埋下隐患。如果能在不影响孩子们快乐参与的同时,将“打烟牌”等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自然是皆大欢喜。比如,可以像浏阳这所小学那样组织班级辩论,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决定是否可在校园中“打烟牌”;也可以经常组织针对烟草产品危害的科普宣传活动,让“吸烟有害健康”的认知早早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还可以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孩子们明白在垃圾桶中翻找烟盒的危害性。当孩子们知晓了利弊,游戏就不可能演变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洪水猛兽。
总之,将一些流行的游戏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方法有很多种,而那种看似保险的“一刀切”禁止反而是下策。一味粗暴禁止,一方面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乐趣,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孩子们热衷玩“萝卜刀”还是“打烟牌”,循循善导远比围追堵截要来得有效,而且这种一阵风火起来的游戏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上一波还未来得及被完全阻隔,另一款游戏就已经取而代之风靡开来,靠粗暴禁止的思维进行管理又如何应付得过来?因此,对于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打烟牌”等游戏,家长与社会舆论不妨多些“松弛感”,多些教育智慧,少些如临大敌和所谓的“为了你好”。
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 不妨再丰富些
□李 平
在电子游戏盛行的当下,线下集体游戏显得非常可贵。这或许就是“打烟牌”等游戏备受中小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面上看起来,当下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各类儿童玩具、儿童媒介、儿童游乐场所,似乎在极大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边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也让孩子们可玩可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光怪陆离”。然而,这些娱乐方式都更独立、自我,趋向于网络化,而那些户外的、需要协作的游戏活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稀缺。
对于道具源自香烟盒的“打烟牌”游戏,教师、家长普遍为之担忧,不无道理。有些孩子“打烟牌”已脱离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而一些商家向未成年人售卖“烟卡”,诱导孩子沉迷其中。种种乱象不一而足,的确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从浏阳这所小学发起的“校园里到底能不能‘打烟牌’”大讨论结果来看,孩子们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并达成初步共识,“打烟牌”游戏也正在慢慢淡出他们的生活。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们并非不能明辨是非,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可谓不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烟牌”可以不打,但孩子们的那份渴望和小伙伴聚在一起游戏的心情,又该如何安放?教师和家长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障孩子游戏的权利,又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前段时间,“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话题引发广泛讨论,把时间还给孩子、让课间焕发活力,呼声很响。“打烟牌”游戏这一话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们即便拥有了课间十分钟,又该如何用更多有趣有益的游戏来填充?一段时间以来,乐见不少学校在努力开发多种多样的课间活动,满足孩子们户外和同伴一起玩乐的需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益智、在运动中健体、释放学习的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些地区出台政策举措,要求各校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权利,让学生的课间十分钟不仅“可以玩”还能“玩得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必要的社交活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如何更好地守护孩子的童年游戏,是一个需要多方考量并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