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院长 徐志平
基于全面重建区域校本研修管理和指导的背景,聚焦忽视教师需求、名为项目实为“拼盘”的项目制研修等问题,杭州市余杭区设计“打造余杭校本研修SCTT样式的行动纲领”,努力寻求一种区域校本研修的普适性框架。S、C、T、T分别是“实践”“常规”“特色”“团队”这4个词语汉语拼音的首字母,是基于中小学实践(S)情境,通过组织常规(C)活动和特色(T)培育,以求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T)的校本研修框架样式。
余杭校本研修SCTT样式建立了规范、简约的管理流程,即以“三年规划”制定为始,历经学年“项目计划书”的制定审核、组织实施、中间监测和项目评估等环节,构建了校本研修123456的运行机制,即1个取向(实践—反思)、2大领域(常规、特色两大研修)、3个层级(校级、建制组、非建制组)、4步循环(研修项目或活动的基本过程)、5项常规(专业阅读、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听课评课、文本表达)、6大类型(研修形式的备择),进一步凸显了“实践—反思”的研修导向理念。
SCTT样式聚焦“教育现场”和“研修共同体”两个关键元素,优化研修环境,建设多类型研修队伍,扎根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场,不断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孵化环境:
从“学术报告厅”转向“教育现场”
“教师研修不能脱离自身的实践,不能脱离教育体验的反思,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的把握”,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现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SCTT样式中的“S”(实践情境)、末尾的“T”(团队建设)指向研修取向维度,主张从“学术报告厅”转向“教育现场”,中间的“C”(常规活动)、“T”(特色培育)指向专业实践维度,主张让研修发生于实践之中,在常规的教学优化中发展研修特色。
余杭区精心设计、积极推行“研修开放日”,开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教师视角的“有用”的区域研修路径。近3年余杭区开设了近百场研修开放日活动,有5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卷入其中,教师们走进课堂现场、科研现场、集备现场、改课现场发现问题,通过头脑风暴、质疑碰撞、专家问诊、思维导图等方式解决问题。全方位多主体开放式的研修让教学与科研实现“双向奔赴”,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实现螺旋式提升,引学校深入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
孵化载体:
打造学校与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不是一种自然的安排,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或学校工作未必构成共同体,它的形成需要成员基于实践活动的智慧创造和持续发展。研修共同体的“共”在哪里,又“同”在哪里?“共”体现在保持共同的价值观,SCTT研修模式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提倡教师将先进理念迁移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同”即注重共同体的实践,这种实践是超越于个人经验的理性的、反思的、迭代的实践。
余杭区积极探索“建制组”和“非建制组”双核心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首先,各校积极发掘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和各中层职能部门等传统建制组织的研修潜能,通过讲座、论坛、圆桌会、青蓝结对等形式,加强校内各层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其次,基于区域协调开发课题组、俱乐部、工作室、联盟体等非建制组织,通过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研修,形成了良渚片共同体、“余杭—临安”苕溪片共同体、中职语文北斗共同体等校本研修载体,真正解决了研修资源不均衡、研修力量分散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