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3月12日 星期

“厕所社交”,令人心痛


●从“厕所社交”中走出来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成长将会埋下多少隐患?

□李晓鹏

今年全国两会刚一开幕,就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他就是长期分管教育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

据上海媒体报道,李国华常年在一线调研,最喜欢跟校长谈心,对于一线的教育时弊,应该是门儿清。在为参会而进行的调研中,他惊讶地发现,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中小学生“厕所社交”已经非常普遍。他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高度关注小学生“厕所社交”问题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教育部门切实拿出方案,确保全国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落实,并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畴。

所谓“厕所社交”,指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不能在学校公共空间有正常的交往行为,课间不允许奔跑,不允许跨班级交往,不能大声说话,不能随意到操场活动,不能吃零食,甚至有的学校还规定下课期间只能在自己班级范围内活动,最好就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于是,学生们只能利用上厕所的时候聊聊天,交交朋友。这副场景,确实跟我们记忆当中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快乐时光格格不入,令人十分痛心。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来自校园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是如今部分家长因为过度敏感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要求学校保证绝对安全。然而这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青少年身心发育极为迅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个人意识开始萌发,对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有着迫切的需求。能够实现正常的“在校社交”,对于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代价,用僵化的管理来满足所谓“校园安全”的要求,这其实是一种懒政。表面上看起来,校园是安全了,但也因此失去了活力和健康。虽然教育者规避了相关责任,但达到的只是短期效果,符合的是个人利益。对社会及学生的未来成长来说,这增加了极大的成本和隐患。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