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2月2日 星期

从学习观和人际关系着力消解厌学情绪


□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赵利群

中学生厌学,家长头痛,学生焦虑,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为了解厌学的形成机制,去年上半年,我们对某县32名高中生(均衡高一到高三、普高和中职、留守与非留守、男生与女生等类别)就厌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在50分钟左右,有的访谈对象根据需求进行了二次访谈。

访谈对象由班主任推荐,推荐的理由往往是:上课打瞌睡,经常闹情绪,跟同学有矛盾,或是因迟到、不戴校牌、不穿校服等小问题让班级扣分。

“其实我很想学习,但注意力一直很难集中;我做过很多努力,但结果都是一样。”

“我数学总是考不好。每次我没考好,老师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数落我,让我抬不起头。每次上数学课我都会很害怕,可是我越小心翼翼,越容易出错。”

学业压力是厌学最外显的决定因素。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学习成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学习成绩很容易让学生与未来产生联想——大学的好坏、生活品质的高低。学习有了挫败感,就会用“摆烂”安慰自己,由此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给学生心理造成重大创伤,是引发厌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爸爸常年在国外,我一直跟妈妈生活。半年前,妈妈因车祸不幸去世,我的情绪一直非常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胡思乱想,总是想着,要是妈妈活着该多好,想着想着就哭,静不下心来学习。”

学习其实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一些小的干扰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何况重大变故对学生心理猝不及防的打击。从小受到的呵护突然失去,学生陷入无尽的孤独和无助,从此患得患失,或自我放纵。从外人的视角来看,这个学生就像变了一个人。

校园霸凌是学生厌学的纯外部因素。“每次跟同学发生冲突,家长都让我忍一忍,息事宁人,结果我经常被人欺负。严重时被打伤头部,内耳损伤出血。家长考虑到我还要念书,就选择和解。”

受害学生常常表现出头痛、胃痛等症状,免疫能力减弱,每天处于恐慌之中。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摆在第一位,常常忽略霸凌问题的存在。“大家都没有追究打人者的责任,没有人关心我到底怎么想。只要想到欺负我的人还在学校,我就不想上学,宁可待在家里。”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最为看重同伴关系。家长的高期待、教师的忽视与同学的欺凌,都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对学习产生厌恶、对抗、逃避心理。

厌学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过程。

“我曾经很刻苦,想自己把以前落下的都补回来,但始终跟不上老师讲的。教师讲第五课,我在补第四课。每次我请教班里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觉得我问的题目比较简单,让我自己看书。我感觉自己很没用,没得救了。”

厌学行为出现并被教师和家长意识到,学生会经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遵循“失败体验—消极评价—应对失当—恶性循环”的路径,最终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比如,认为自己学不会,不是学习的料;也会认为学习好没什么用,没读过书也能赚大钱……迷失了学习的本质。

“数学我肯定是学不会的。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差,因为我是女生,又有家族遗传,我们家的人数学都很差。”

“学习就是为找个好工作,我现在就可以做网络直播,能赚很多钱。”

在厌学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际关系的纠结占43.8%,而其中亲子关系又占一半以上。情绪波动大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吃力—不被认可—教师批评—父母期望”的旋涡里,缺乏正确引导与有效应对,持有并加重了负面情绪,最终产生了放弃的想法。

“我堂哥堂姐都是成绩很好的,都上了重点大学。我初中感觉还行,但上高中后,发现好难呀,每天完成作业都很困难,觉得真达不到父母定的目标。感觉他们给我的压力太大,总是拿我和堂哥堂姐比较,从来都不考虑我的实际情况。我也努力过,但是真的不行,每次月考成绩一出来,他们都要碎碎念。所以我就想彻底放弃,让他们彻底死心。”

焦点解决心理疗法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后会有意识地自我调整,但调整效果受到多方面限制,如方向性错误、不能独立完成、成效很难及时显现等,未能客观看待调整结果,加上自我消极评价,使得调整行为很难维持。

研究表明,学生自我评价与厌学情况高度相关,且起中介作用。学生大多不敢求助家长或者教师,怕遭到批评,因此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总是缺乏有效的人际网络支持。

青田被称为“侨乡”,早年曾有一些接受教育较少的青田人出国打工,成为远近闻名的事业成功者。

留守儿童中“洋留守”的儿童较多,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留守儿童由年迈体弱、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很难为孩子成长提供适宜的帮助。再加上“读不好书还可以出国”的思想误区,加剧了学生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经过本次访谈,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厌学的因素错综复杂,要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多方合力、循序渐进。笔者从学校层面提几点建议:

一是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有必要组织一些活动,如联合妇联、民政等部门,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促进亲子沟通与交流。

二是打造支持网络。学校与家庭要营造相互支持的氛围,创造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寻求帮助的途径,可以找到有利的资源。

三是改变教师姿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放下好为人师的姿态,站在学生一边,与他们共同寻找对策。

不论哪种方式,最核心的改变应该是对“学习”的理解,教师在日常教育、家校联系中,要逐步渗透正确的学习观,摆脱“学习就是学课本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有好工作”之类的狭隘理解,不要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动力。

教师可以借助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多角度开展有关学业、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相关主题的知识普及,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考试成绩与名次,不以此否定学生的能力、品格,培养学生以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应对挫折。

如有必要,可以针对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开展小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