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敏
“故既入师范,不能不有永为教育者之决心,不能不有非为教育者不可之觉悟。”熹微晨光照在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的校史连廊上,仿佛照见了百年前经亨颐先生对教育的热忱。
走进经亨颐师范实验班,文化墙上“勤、慎、诚、恕”的班训赫然醒目。这几个字对于学生来说,与经亨颐的“国本教育”“人格教育”一样陌生且遥远。
“经亨颐的光辉今何在?”这是我们这节校本思政课需要挑战的问题,经亨颐师范实验班的学生们展开项目式探究,去触摸历史的细节,感受班训的温度。
我提前在上一个周末布置任务,让学生有时间对此问题展开持续性探究。组长统筹组员做好组内分工,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踏勘法展开调查,最终确定四个组的主题分别是“经亨颐其人”“经亨颐的教育主张”“浙江一师时代”“白马湖的春晖时代”。
各组学生真实、主动地参与其中,逐渐厘清经亨颐其人与其教育主张,确定手抄报和PPT作为展示和汇报的形式。
每一个项目组文献的准确度和调查进度由我和组长们在群里跟进,组内成员在纸上不断补充相关资料,好似用文字溯流而上,追寻经亨颐先生的脚步。
第一组学生为我们分享了在贡院校区的追寻历程。在亨颐园,杭高学子曾给“十周纪念”石庆生。此石名为“临风读书石”,曾经被经亨颐宠爱有加,至今已经105岁。经亨颐的坐像就在不远处,一如当年写下“有徘徊阶除临风读书之致”的样子。
第二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经亨颐校长。“经校长”带领我们进入讨论环节。
经亨颐先生曾经提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代表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理念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作为经亨颐师范实验班的学生,我们为何求学?未来站上讲台,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学生说:“我们不应该只是学习知识,更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学生认为:“我们求学是为成为一个对公众有用的人。”
还有学生表示:“步入讲台的我,会更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一个人的个性。”
……
我也从经亨颐“以人格教育维持生活”“以生活维持人格”等理念,总结“公共心”“责任心”“勤劳”“简朴”等外延的重量。
第三组学生找到杭高纪录片和珍贵的校史资料,以PPT方式展示。如今步入贡院校区,甬道边的两排梧桐散发着冬意,时光仿佛依旧定格在经亨颐题字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石碑上,校史馆中的史料因为被重新“看见”而尚有余温。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经亨颐将敬修义塾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讲给一师学子。如今,杭高设有“养正学堂”和“明远讲堂”,养正传薪,明远行健,养正书塾(一师前身)培养国之栋梁,明远学社(经亨颐创办)“雅量弘高,达见明远”(《晋书·贾充传》),传承浙学文脉。
“勤、慎、诚、恕”是经亨颐为一师制定的校训,并以儒家经典来解释这四字。“而核以师范之性质,则惟此四者尤当勉焉。”他指出“诚”字为“全国师范学校校训之中心”,而我则对学生介绍,“恕”字是我们班的底色:“用拆字法,‘恕’就是‘如’和‘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四组学生提出一个非常具有探究性和发散性的问题——“假如大师们再度聚首,他们会如何回忆白马湖的春晖时代?”
学生们做了扎实的前置任务,读《经亨颐传》、经亨颐《全国师范校长会议答复教育部咨询第一案》、朱自清散文《白马湖》、肖复兴散文《白马湖之春》,看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听丰子恺以孟郊的《游子吟》为词谱写的校歌……
从1921年到1925年,经亨颐抱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感化乡村的情怀,陆续召集曾经在一师任教的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等人,亲力亲为、全力以赴,开启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崭新时代。
这节课,师生翻阅传记、浏览校史、寻觅遗迹。这不仅是一次文字之旅,也是一次历史的探寻,让我们感受到经亨颐的赤诚与初心,溯源经亨颐师范实验班之起源,更坚定了自己的脚步该迈向何方。
(作者为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经亨颐师范实验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