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19日 星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路径
——以建构家乡观念为例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与时俱进的家乡观念。

□桐庐县方埠小学 徐凤英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中,第三条家国情怀提到了要热爱家乡。“家乡”这个词语占据着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家乡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建构家乡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发挥着特别的作用。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教材梳理,核心观念统领”“单元重构,明晰内在逻辑”“问题导向,关键任务驱动”“链接生活,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反思改进,提升家乡观念”五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建构家乡观念。

一、传统学习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审视教学现状,传统的学习活动设计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一)统一式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常采用“一刀切”模式,仍然照搬传统的家乡观念,忽视了当下的现实情况。

(二)散点式

部分教师虽然关注了家乡观念的变化,但由于相关教育内容分散于教材的各个年段和篇章中,碎片化的知识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性,教师对于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定位认识不清,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教学框架。

(三)封闭式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范围往往局限于课堂本身,跟学生的真实生活距离较远,不能充分链接学生的过去、当下甚至是未来,处于较为封闭状态。

二、概念界定

(一)家乡观念

家乡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是世代居住的地方,可以是每一个生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当下生活的地方。本文所指的“家乡观念”,特指通过学习养成迁移“地方感”的能力、“地方融入”的能力以及对异乡文化的理解能力。

(二)大单元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实施的目标,以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教材学习单元为基本依据,以学习主题为线索,筛选、创新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本文中的大单元指的是同一主题下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一个观念、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能力,或者是一个真实问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

三、建构家乡观念的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教师在设计大单元的学习活动时,要明确单元教学主题是首要任务,然后围绕单元教学主题,深入把握教材、梳理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活动流程、组织实施教学。

(一)教材梳理,核心观念统领

培育家乡观念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关家乡观念的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涉及。

二年级上册将家乡具象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侧重引导学生浅显地感知家乡的山水之美、物产之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从而喜欢上自己的家乡,并产生作为家乡小主人的责任感。三年级下册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风景、物产和人物,进一步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愿意积极主动为家乡出力的责任感。四年级下册将重点聚焦家乡的文化形态以及整体发展变化,更重视学生对家乡这一生活领域的深层次探索,注重在社会性学习中提升学生具有全景立场的家乡观念。五年级上册将学生的生活领域从家乡上升至国家,引导学生用全景的立场环顾我们的祖国,感祖国疆域之辽阔,赞祖国山河之壮丽,叹民族文化之灿烂,自然而然地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可见,教材对家乡观念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从不同视角切入,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一层层循序递进的。

(二)单元重构,明晰内在逻辑

大单元教学如同造房子,单元的主体框架就是地基和承重墙,各个课时的内容就相当于各种规格的一砖一瓦。只有先明晰单元内在逻辑,搭好框架,才能有效地将碎片化的知识集中呈现,使教学活动之间关联更紧密、更科学。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应明晰本单元的内在逻辑是“认识家乡—感受家乡山水美—感受家乡物产美—感受家乡人文美—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的递进关系,以实现家乡观念的横向迁移。遵循这一逻辑,教师可以运用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统整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问题导向,关键任务驱动

为了有效建构家乡观念,教师在单元项目式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首先要通过前置学习,例如单元导读课、自主预习等,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自主提出基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再以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收集学生的提问。接着,师生合作找到情境、教材知识和学生困惑的最佳结合点,梳理出核心问题。然后,围绕不同的核心问题,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

以《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本单元由4课组成: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和第16课《家乡新变化》。在单元导读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家乡不仅仅是故乡,也可以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引导学生聚焦当下。接着,让学生大致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再通过问卷收集学生提出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物产、家乡有什么物产、有什么变化等。在师生共同梳理完成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四)链接生活,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是一系列层次分明、意义丰富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层层深入和不断推进,生活的意义也在活动中不断叠加和累进。以《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为例,我们提炼出单元大观念是感受家乡的景美、物美和人美,从而产生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愿意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去的责任感。我们基于大单元视域统整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层层深入、内涵不断丰富的活动。

首先,学生通过单元导读课认识到本单元学习活动中的家乡是指我们生活的地方。接着,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课前活动,或记录家乡美丽的山水,或探寻家乡丰富的物产,为后续课堂学习做铺垫。课中活动分4个正常课时进行,学生在“景美”主题课中走访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争做小导游,分享自己在山水美景中的故事,在诵读古诗和歌唱赞歌中进一步感受家乡之美;在“物美”主题课中说物产、夸物产、宣传物产,感恩家乡物产的养育;在“人更美”主题课中拍拍身边熟悉的人,说说家乡人的故事,在给家乡人点赞和争做最可亲的家乡人等活动中感恩家乡人;在“新变化”主题课中寻访城市记忆,分享家乡不变的传统,绘制家乡愿景图,深化对家乡的悦纳和责任。最后,学生通过单元学习综合成果展,将自己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分门别类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进一步提升家乡观念。

(五)反思改进,提升家乡观念

教师应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对活动进行再设计,再实践。

比如在“景美”主题课中,我们原本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课中小活动,旨在让学生发现家乡的山水风景美,并化身小导游,介绍家乡的美景。但实践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是准备导游词还是讲述导游词,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这一活动的具体操作需要进一步设计细化。经过同年级组几位教师的讨论,我们发现“三句半”是一个比较好的改进办法,这样的形式不仅语句简短,而且朗朗上口,要是配上快板的节奏就更显童趣了。

通过大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学生在家乡这一社会空间中感受了山水风景之美、物产丰富之美、人文温暖之美,发现了家乡的新变化,增进了对家乡的悦纳和责任。虽然基于大单元视域提升学生家乡观念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建构学生家乡观念的教育应当一以贯之。在一、二年级的低段教育中,侧重于让学生在感知家乡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在三、四年级的中段教育中,着重于具象化地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在五、六年级的高段教育中,则从家乡上升至国家领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