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12日 星期

倾听·循证: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审议新思路


●教师应基于对儿童、对现场的倾听所获得的事实证据做出课程决策。

□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施林红

“倾听儿童”是回归儿童发展本身,是走近儿童的方法,是理解儿童的起点。为使课程真正回归儿童本位,更好地发现和支持儿童的学习,我们提出“倾听·循证”的审议新思路,以“倾听儿童”和“循证研究”指导教师在做出课程决策时,应基于对儿童、对现场的倾听所获得的事实证据,以此改变教师主观臆断、经验本位的审议倾向,提升课程质量。

围绕课程“生成、实施、评价”三个基本要素,我们为回到儿童的课程审议建构了“四步循环、两个锚点、两个支持”的操作体系,以实现课程向“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儿童本位的转变。

一、四步循环:让课程回到儿童的审议逻辑

四步循环以“倾听原证—对标解证—挑战问证—倾听验证”为基准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整体推进的决策闭环,教师以基于儿童、基于证据的原则,在循环更迭中推进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

(一)倾听原证,辨识课程生发点

原证即原始证据,是未经成人加工的原声音、原体验,是儿童真实、直白的展现。倾听原证就是运用多种倾听方式,收集儿童发自内心的表达、表现、所思、所想的原始声音和体验,包括儿童的表情、动作、童言稚语,儿童与环境、材料、他人的互动,以及儿童的各种记录单、作品等。这些原证让教师真正回到儿童立场、走进儿童世界,发现他们的行动特点和兴趣指向。倾听原证为生发课程提供了原始证据,是课程回归儿童本位的体现。

(二)对标解证,研判课程价值点

解证即解析证据,对标解证是指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五大领域核心经验等理论依据对原证背后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和研判,思考儿童的兴趣经验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之间的关系,对课程在现实教育场景中能否落地、是否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否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做出分析与决策。教师在对儿童原有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儿童经验基础、发展目标定位、探究可操作性、五大领域拓展性以及课程资源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梳理与审议,进而确定课程价值和实施可行性。对标解证架构起儿童兴趣、经验与课程价值之间的桥梁,体现课程审议的科学性。

(三)挑战问证,规划课程实施图

问证是指解决问题的证据。挑战问证是指在课程实施中,要以锻炼和挑战儿童思维为切入点进行课程实施的审议,意在让儿童亲自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师则可以从儿童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证据中,去发现儿童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建构经验的,以及获得了哪些学习与发展,为下一步审议提供依据。挑战问证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了儿童,关注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倾听验证,评估课程生长点

倾听验证即通过倾听检验评估儿童获得了哪些经验,有哪些困惑,课程实施的策略是否相互关联并富有针对性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儿童的具体表现和偶发事件,围绕“目标”“儿童”“发展”进行思考、判断与选择,调整策略和路径,让课程实施贴合当下儿童的实际兴趣和需要。倾听验证让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始终能够围绕“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推进,教师在一次次的倾听验证中让课程始终成为回到儿童的课程。

贯穿全程的四步循环帮助教师在倾听儿童的基础上做出适切的课程决策,体现着教师对真实情境中的儿童以及儿童兴趣、需求、原有经验的尊重,有效解决课程生成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成人本位等问题。其中,倾听原证、对标解证、挑战问证是在课程逻辑内涵和意义理解基础上做出的理性思考,倾听验证既是一个循环中的最后一步,同时也为新一轮的四步循环提供依据。

二、两个锚点:让课程回到儿童的质量要素

锚点即着力点,是对课程审议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基于回到儿童的审议目的是以实证寻找更适合当下儿童的课程实施路径,考验着教师对儿童、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就需要锚定“兴趣和生长”。

(一)锚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儿童的兴趣容易转移,审议除了强调在课程生成前关注儿童的兴趣,还强调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创造机会,以贯穿全程的“分享汇”让儿童在激励中维持学习兴趣。“分享汇”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成就展台。在环境中展示每个儿童的高光时刻、个性化成果,让儿童的努力呈现在环境中,被同伴、教师、家长直观可视。二是黄金赞台。利用放学前的“黄金时间”,鼓励儿童在集体面前分享当天的成就,并通过同伴互动点赞的方式,让儿童在重温成功中放大自信。三是云报传赞。教师将儿童的学习与成果通过云平台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课程进展,对儿童的努力予以鼓励。四是达人徽章。每门课程结束都会颁发徽章。徽章的内容是儿童自主申报的,以此鼓励儿童发现自己,树立信心。“分享汇”以成就感调动、维持儿童探究兴趣和学习自信,让儿童的学习与周围的重要他人发生了联结,让他们始终葆有兴趣地投入到问题探究中,也引导着教师反思目标达成情况、调控探究过程,为调整改进服务。

(二)锚定生长

课程应看见儿童的真实发展,关注儿童是否切实地因为课程的实践而收获幸福与成长。在课程评价阶段,审议聚焦在两点。一是高光点。鼓励儿童分享自己在课程中最开心的、喜欢的、印象深刻的、成功的“高光点”,了解儿童的体会和想法,以儿童的真情实感来评估课程对儿童生命生长的价值。二是延伸点。在对儿童学习历程回顾的基础上,整理后续发展建议,为每个儿童的持续发展、个性发展提供跟进的参考,让每一个珍贵的成长都得以被发现和重视。从高光点到延伸点的发展评价,让教师能以儿童立场去审视课程成效,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指向儿童的经验获得,为儿童走向未来的发展提供连绵不断的支持力量。

“兴趣和生长”两大锚点让课程始终能关注到儿童这个主体,并以儿童的视域为抓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立场看问题、想办法,真正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把更多的主导权、发展权还给儿童。

三、两个支持:让课程回到儿童的保障

基于意义学习的课程审议是一项有意义但又充满挑战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内外多方共同支持,发挥一致作用。

(一)留白式课程框架,为回到儿童提供了顶层指引

留白式课程框架是以适宜比例的预设和留白,做到课程既有满足儿童全面发展需要和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内容,又兼顾动态生成的需求,让课程兼具目的性、计划性、灵活性和可调节性,让课程更自由、更有温度。在课程内容板块中,我们每月以关键词的方式既为教师实施课程指引方向,又保持开放性,关键词后面则以“……”方式为偶发教育契机特意留白,以此传递对儿童生命生长和当下需要的友好,让课程实施始终关注儿童本身和儿童当下的生活。

(二)每日圆桌圈谈,为回到儿童提供了底层支撑

每日圆桌圈谈安排在每天孩子放学后进行,圈谈的依据即当日倾听采集的实证,这是借鉴国际圆桌会议平等对话的理念设计的,意在鼓励每一名成员放下教龄、职称、岗位等的顾虑,以没有权威、公平讨论、包容倾听的方式去深入思考课程、儿童、经验、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如何回应当下儿童的需求做出更适宜的判断和选择。圆桌圈谈使课程能够始终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以班级里、生活中真实的儿童为中心,追随儿童发展变化,服务儿童未来学习与发展。

三年的“倾听·循证”,我们努力将“对儿童的倾听”贯穿在课程实施全过程,让课程实施的焦点真正回归儿童本位。在“四步循环、两个锚点、两个支持”中,教师走近儿童倾听、走进现场循证,找到彰显儿童主体地位、支持儿童意义学习的课程建构与实施依据,让课程真正从“基于经验”向“意义驱动”转变,提升教师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敏感度和执行力,让课程真正成为一个理解儿童、对话思维、意义建构的过程。

[本文系杭州市规划(综合)课题2022G033的阶段成果。]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