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我想起诗人痖弦说过的一句话——‘诗是认真生活的结果’。你比别人更加细心地对待生活,你离诗歌也更近。”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周其星说,“在语文课堂上,我会抽出一点时间带着孩子读诗、写诗、聊诗,也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近日,第二届全国诗意教育论坛在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召开,全国各地“诗教”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会聚一堂,上课、听课、评课、读诗、讲诗……
诗是什么?
下午的沙龙环节,轮到周其星发言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学校规定运动会入场式只能穿校服,可我们班是‘诗书班’,如果不能穿汉服,只是头上插根发簪、手里拿个竹简,好像有点不伦不类。”
周其星突发奇想:“我说可不可以浪漫一点,梦幻一点呢?”
他想到了有一道作文题叫“我想养一朵云”,就到淘宝上一搜,果然有,于是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个云朵状的气球。“于是,入场式那天,我们班就是一群白色的云朵从主席台飘过,在前面引导的是一朵超大的云朵,全场就热闹起来了。”
“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来宣告:刚刚走过去的是一个有梦的班级。”
周其星总结:“我们可以用诗意的方式让自己,让家人,让朋友们感到很舒服,这就是认真地在生活。不然,如果生活里只有一地鸡毛,那我们又何必生活呢?”
诗怎么入课?
“风。”“风!”“风——”儿童文学家雪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出“风”这个字,来体会风的短促、猛烈、轻柔……
然后,雪野让学生用“风”字组词,来看四季风的性格:春风细细的、柔柔的,还带着雨滴;夏风很炎热,也很暴躁;秋风干燥、凉快,也有点调皮;北风寒冷,而且……雪野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给北风选择一个年龄。
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北风是老年人,走路很缓慢。
“风忘了回家的路,那么风在哪里,有谁陪着?”雪野启发着学生。
“在树林里”“在水面上”“在山脚下”……学生给出了多样的答案。
“南风太热了,就在雪地里打滚。”当一个学生说出这句,雪野立即予以肯定,并告诉他:“记住,这是你做的第一首诗。”
雪野在沙龙中指出“教诗”和“诗教”的区别:“教诗”是细细地阅读赏析经典文本,而“诗教”是把诗当成桥梁,让学生的心飞向更高远之处。
课怎么上出诗意?
上午的“诗意课堂”环节还出场了一位名师,他就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开创者、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
他上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专题“走进晚年鲁迅”,将本单元臧克家的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和周晔的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整合起来,并融合其他的阅读材料,比如鲁迅的诗《自嘲》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青年文化社敬献的挽联“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
王崧舟让学生将课文中回忆的鲁迅的5件事,用5张摘录卡“登记”下来,并给卡片取了不同的名字。
从前3件事体会出鲁迅的幽默与率真,而通过“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这两件事,特别是让学生运用想象,体会文章中的动词“扶”“蹲”“半跪”等,像慢镜头播放电影一样,呈现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细节,从而与臧克家诗中的“第二种”人联系起来。
他不断重复“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让学生沉浸于那一个特定的时空,从而体会文章开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花圈和挽联,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的泪。
诗意教育有什么意义?
“诗意是一种智慧、一种优雅、一种快乐……是最真、最善、最美的生活。诗意教育是一种崇尚以人为本和民主平等的教育,是用心灵滋润心灵、用生命温暖生命的教育。”论坛东道主、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校长郁旭峰如此定义“诗意”和“诗意教育”。
“我校的主体建筑已建成20多年,现在已是北仑区最老旧的建筑之一,但学校前身是1878年开办的振文书院,有着百年诗意流淌的历史,我们通过集思广益,对它进行了诗意的改造。比如学校有一个小厅,全校师生每个人都可以在墙壁上找到自己的姓氏,我们叫它‘姓氏星座’,寓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最好的自己。”
郁旭峰展示了几张图片:“我们将教学楼平台改造成‘空中花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打理,四季瓜果飘香,多肉繁盛,那里成了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儿童诗教学是该校的特色,分为阅读欣赏课、感悟仿作课、脑力激荡课和采风创作课4种不同的课型。“课堂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地方,应该充满诗意。”郁旭峰说。
诗意课程还包括书法、篆刻、剪纸、陶艺、围棋、京剧等传统艺能的拓展,而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还可以书法课写童诗,音乐课唱童诗,美术课诗配画,语文课则品读诵写同时进行等。
该校从1998年起,从儿童诗特色教学,到儿童诗校本课程,再到现在的诗意教育,稳步推进建设“诗美校园、诗味课程、诗化管理、诗韵教学、诗趣活动”五大工程。
“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个生命诗意成长。”郁旭峰这样解释“诗意教育”,“防止一片空地杂草丛生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而对学生最好的保护和教育就是用诗意填充他们的精神世界。”
儿童离写诗有多远?
在主旨报告中,周其星对在座的教师连发三问:“你在读诗吗?你的诗是从哪里读到的?有没有带着自己班上的学生一起读过诗,写过诗?”
周其星分析,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对古典诗词非常重视,但很少把现代诗带到语文课堂上来,也误以为学生是不会写诗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周其星介绍,他曾在南澳岛支教一年,教三年级。他发现,“作文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最痛苦的,可写诗是他们最愿意干的一件事情。有些平时语文成绩很差,甚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却特别喜爱写诗”。
他告诉学生:“我们用笔来记录生活,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是哪儿的人。”后来,学生的文字里就有了海岛的气息。
有一个学生叫小飞,他说:“每当刷牙时我就会想起大海,每当我想起大海时,我就想到了一幅画面:大海是牙刷,牙膏是浪花,牙齿就是礁石。”
周其星说,自己每天刷牙,却生发不出这样的联想。师生每个星期至少有3次会在小黑板上抄写小诗,交流诗作。把自己喜欢的诗抄在手账本上,称之为“手账本文学”。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开心的时候就把开心的事写成诗,我不开心就把不开心的事写成诗,我用诗来记录,也用诗来对抗。”
“这就是写诗的意义。”周其星总结,“我所做的只是把这群孩子带到了诗歌的原地,他们长大后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他们会用孩童之眼去关照,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证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