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月5日 星期

小学“微诵读”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好平时的时间坚持“微诵读”。

□嘉善县杜鹃小学 丁建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中,“微诵读”更能顺应时代的节奏,以特有的方式沿袭和传承国粹文化。笔者运用“‘微诵读’四微融合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走进诗歌。

一、内容“微细化”,构建诗歌序列

语文教材中,诗歌教学的内容比较分散。因此,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微细调整,巧妙整合,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外诵读练习。

(一)巧借教材,分门别类趣味记

小学阶段的诗歌主题比较明显,教师可适当把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各类古诗统筹归类,以方便趣味诵读。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等是思乡类诗歌;《望庐山瀑布》《四时田园杂兴》等是山水田园诗;《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是送别类诗歌。此外,还有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等,但不宜挖掘过深,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学法迁移,积累资源见丰富

小学语文课程的配套教材《经典诵读》是课内诗歌的适当延伸,与课内诗文或同一作者,或相关题材,抑或原本是一组诗。

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暮江吟》,通过描绘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表达白居易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可以从该诗的内容上引出《经典诵读》中白居易的两首《忆江南》。

二、方法“微精化”,渗透人文素养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为师者应该创造性地精化策略,关注技巧,在细雨润无声中渗透人文素养。

(一)走进诗歌,关注情怀显意境

爱国的陆游、豁达的苏轼、浪漫的李白……诗歌是有情怀的,也是有哲理的、发人深省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流传至今。该诗前两句表达了王维送别好友的释然,清新的景色映照出诗人心胸已然开朗。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提醒大家语调轻松上扬,不可沉郁。而诗的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的满心关切,学生在朗读时语速宜慢,语调宜深情。

(二)比较鉴赏,模仿体验有提高

时下,各种网络平台都有许多诵读的微视频。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并进行鉴赏。

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诗朗诵节目《温暖2008》就让人印象深刻。“雪在下,雪在下,雪在下……”当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清澈而略带无奈的嗓音响起,听众就仿佛被带进了千里雪封的场景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相关作品,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逐步提高。

三、途径“微样化”,积累学力经验

诗歌诵读重在积累。即便是一日一句,一周一诗,都要坚持并记录。把小事坚持下去就是“微诵读”的初衷。

(一)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巧锻炼

“微诵读”在“微样化”后更便捷。教师既可以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诵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不同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诵读小视频。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机会少的问题,更为学生的诵读营造了轻松、便捷和自由的氛围。

(二)形成模式,良好循环稳巩固

教师可以每天在黑板一角书写一句名句,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前进行“微诵读”;还可以每周选定一天诵读一首诗,内容由教师或学生轮流推荐。学生诵读一次后可进行记录,鼓励自己再接再厉。

四、评价“微式化”,关注成长收获

设置多样的“微式化”诵读展示机会,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的同时,乐于诵读,敢于展现,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一)微言评价,及时反馈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成果要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时应做到简短有趣,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笑脸、大拇指,或者是其他诙谐的表情图案,让学生的兴趣长久保持并得以提升。

(二)微样展示,体验成功有收获

在班队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班班有微诵、小小微诗会等活动。学生们经过平时的诵读练习,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力。排练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加上表情、动作和队形的变化,辅之恰当的音乐及动画,并在舞台摆上道具,从而呈现出一场具有文化底蕴的诗歌表演。学生们也能在参与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喜爱和热情。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