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
一校一村,一场20年的双向奔赴
浙师大全方位助力武义县大田乡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 姜雯静 郭愉悦)“启雯啊,是我,你们的毛老师。大学里要好好学习……”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章启雯接到了浙师大原党委书记毛华岳打来的电话。殷切嘱托的背后,是浙师大与武义县大田乡一场长达20年的双向奔赴。

2003年,浙江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大田乡是武义县欠发达乡镇之一,省政府将浙师大确定为它的帮扶单位。毛华岳作为帮扶组组长,来到了古竹中心小学,也就是章启雯就读的学校。

2004年年初,毛华岳领头开展校园扩建工程。浙师大先后捐款捐物共计300多万元,为古竹小学兴建了教学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让校园焕然一新。“学校一直在建设,长假返校后,总会惊喜地发现学校又‘上新’了,先是教学楼,然后是多媒体设备,后来又有了画室和音乐室。”章启雯清楚地记得学校的点滴变化。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远在山村的古竹小学也有了各类社团活动,英语、陶艺、竹编……似竹林间点点萤火,吸引着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毛华岳都会带着古竹小学的学生到浙师大参观学习,“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子,难得走出大山,有的连武义县城都没去过,更别说到金华、到大学校园了”。按照毛华岳的设想,古竹小学不到300名学生,每年带一批,那么6年里,每一个学生至少能轮到一次。毛华岳希望通过这样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我很幸运,一年级的时候就来浙师大参观了,六年级的时候又来了一次。”回忆起儿时的经历,章启雯对浙师大科技馆的印象尤为深刻:“钻进多面镜里,可以看到好多个自己;一个球里面有跟随着手指移动的电流……”在那时,物理的种子伴着好奇慢慢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发芽。12年后,她如愿进入了浙师大物理学专业继续当年的物理梦。

在长达20年的帮扶接力中,像章启雯一样受到对口帮扶的学生还有很多。当年最早的一批研学学生,有的考上了浙师大读本科、研究生,还有1名学生留校成为了辅导员。

“我们的本职工作虽是教书,但帮扶工作胜似我们的事业。”毛华岳说,一代又一代浙师人走入大田乡,他们乐担乡村建设的“跑腿人”,扎实做好“驻乡导师”,努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智囊团”,以“荣誉村民”的不悔初心,完善架构“浙师大—武义县大田乡”的帮扶机制,换来了旧村变新颜、村民脱贫的硕果。

20年来,浙师大先后选派8名干部担任农村指导员,接力耕耘,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0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2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0余个,帮扶慰问低收入农户640余户,培训乡村两级干部1150余人次,使大田乡的乡村治理、经济文化、旅游生态得到全方位的改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