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把握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解读的“度”。
□湖州师范学院 陈 诺
上好一节课,解读好文本至关重要。作为解读文本的三大视角,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各有利弊。本文试将三种文本解读视角概念与文本例读案例结合,具体分析其中运用的方法与利弊,旨在深化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观,提升教学能力。
一、作者视角
(一)作者视角解读文本的内涵
以作者视觉为中心解读文本是一种常见的解读手段,这种方法背后以“作者中心论”为理论基础支撑。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就是揣摩作者表达意图,无限接近作者的一种文本解读。
(二)作者视角解读文本的方法
1.纵观全局:把握个人特色,洞悉作品基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不同的方法论,因此作者也有自己的风格。读者可尝试将作者基本个性特点映照到个别作品中,作为文本赏析的一条线索。
2.以点带面:讲述背后故事,多层次多角度品析
作者视角解读文本不仅能运用在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在教学古诗古文上也有很大用处。古文教学往往对学生来说有些艰涩,介绍作品背后的故事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为解读文本提供更多可行性。
3.深入挖掘:整体品读系列作品,寻找共性激发共鸣
新课标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有着一定要求。“文如其人”,虽然作品不能完全展露作者的个性,但他们的作品有着相对固定的风格和基于时代背景的特定情怀。在拓展提升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二、文本视角
(一)文本视角解读的内涵
顾名思义,文本视角解读就是以文本本身为重点的一种解读方式,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及文本解读中,它是一种最主要、核心的方法。文本解读要以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为依据,而不是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为依据。
(二)文本视角解读的方法
1.一个中心:回归文本,细读文本
文本中心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就在作品本身,所以文本视角解读最首要、最基本的就是回归文本阅读。
2.两个基本点:关注内容,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的基础要求就是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结构。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文本解读最基础的环节,而关注文章结构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文本分析思路。在整体结构认知上,读者从文章段落首末汲取信息是个不错的思路。以《游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为例,从每段句首,读者就可知道作者是根据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同理可推,在“游记”一类文章中,读者均可尝试从游览顺序的角度分析文章结构,进而深入细致解读文本。
3.三个层次:分析字词句,体会其中情感
字词句是层层递进的,也是相互关联的。在明确文章两个“基础”后,我们可分段对其词句挑选重点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奇巧构思与情感体验。
抓住用得鲜活的字与读音奇特的字。字音的解读经常体现在古诗文上,以《寒食》一文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中“飞”这个字不仅赋予柳絮和花朵动态美,还包含了“风”的内容,形成了诗歌的留白,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细读文章要关注“精彩词语”。在细读《蟋蟀的住宅》时,可抓住题目中“住宅”这个词语进行分析。为什么用住宅而不用巢穴?这简单的两个字,却是打破了人与动物的限制,赋予蟋蟀人的形象,更有助于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分析句法、修辞同样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喻、拟人、对比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以《丁香结》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语文要素较多,无须解决所有的语言要素,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动词运用、修辞和行文脉络上。在修辞方面,可重点分析文章中比喻的手法,分析如“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中将花比作星星的写法。
三、读者视角
(一)读者视角解读的内涵
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文本阅读的主体——读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其个人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情感体验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读者中心论主要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本解读还要看读者的接受与反应。
(二)读者视角解读的方法
1.宽松氛围,平等交流
读者视角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大胆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阐述出来。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师从多角度分析,在表达“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一主题的同时,也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思考,多角度开拓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2.多元解读,批判审视
一篇文本抒发的往往不仅是一种情感,所以读者完全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审视,有多元的解读方式。同时,现在读者往往习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阅读,导致文章理解千篇一律。读者也需要从多元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出不同声音。
如上所述,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三种视角不同的特征。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取向更加严谨,注重知人论世,无限接近作者写作时的情感体验,但也存在片面化、准确性不足的一些弊端;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取向则更加注重形式与方法,是一种教育教学上最普遍常见的解读方式,但过多的解读会比较枯燥,单纯文本分析有时会让文本中的言辞晦涩;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取向则多了创新与灵活色彩,但过度的使用也会造成“感受谬见”“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等问题。
所以,准确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把握三种视角解读的“度”,确定文本解读目标,根据不同文体与文本内容,恰当、综合地应用三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