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树人学院 贺 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应如何更好地结合?在文旅深度融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形势下,文旅专业人才应该呈现什么特征?要如何培养新时代文旅人才?本文探讨如何在文旅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展生命情感嵌入式教学。
一、新时代文旅专业人才的特征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和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旅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认为,新时代文旅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了然于胸的文化自信。文旅行业是展示自我、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文旅专业人才必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然于胸,特别是导游、线路产品设计、景区运营等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文化在内心生根发芽,形成内生动力,提升人文素养。
二是敢于突破的创新能力。文化和旅游涉及面广,如文化创意、传播推广以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涉旅各行业人才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是广大精微的数字思维。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过渡的进程。从数字藏品、数字动漫、数字演艺等新业态,到景区数字化、酒店数字化、政府数字化等数字赋能产业,都需要培养质量过硬的数字文旅人才。
四是成物成人的奉献情怀。文旅专业人才应该具备成物和成人的奉献情怀。无论是民宿行业还是酒店、景区、乡村旅游等都需要沉下心去雕琢,好的文旅产品应该成为每一个文旅人才有情怀有温度的传世“作品”。
二、文旅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体验感不强。文旅是一种体验经济,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传统的培养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忽略了引导式、嵌入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转专业率高、就业匹配度低等问题。
二是传统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未能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数字文明已经来临,对数字文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还相对欠缺。大多数高校虽然设置了数字文旅相关课程,但其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大多数只是面上应对上级要求,还没有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培养模式。
三是传统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很少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面对复杂多变的文旅行业发展情况,文旅专业的教学应该将大学生涯当作其生命成长、成人的一项奠基性内容,建立以生命资产管理为理念的情感嵌入式培养模式。
三、生命情感嵌入式的文旅专业教学模式
综上,针对新发展背景下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特征,笔者认为需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计、自主学习上下功夫。所谓的“生命情感嵌入式教学”,其本质是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文旅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教学,还原生命本真,注重知行合一,从心、性、情三方面入手,培养“君子不器”的复合型新型文旅人才。
一是在教学理念上,以生命资产管理为要。生命资产管理注重心、性、情的熏陶与培养,即在教学理念上,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性,而不是知识的导入,要以儒家强调的“为己之学”为要。“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注重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因此,文旅专业要将大学的时间当成生命成长的基础,将礼仪、言行、好学深思等作为基础能力加以培养。
二是教学方式上,还原真实课堂。要在教学中树立旅行即课堂、课堂即旅行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第一时间培养学生的正确旅行观。旅行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从旅行中能得到对个体生命的体验、文化素养的提升等。实施沉浸式旅行教学,引入意见领袖、文旅达人、大咖学者等进入课堂,带领学生以走读的形式实地游览、进行讲解、获得体验,在旅行中体验文化、了解文化、吸收文化,根据旅游业态的不同,分别导入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品牌创建、旅游运营管理与服务等系列课程。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场景,如乡村旅游场景、都市旅游场景、数字旅游场景等,以此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旅行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三是在课程设计上,跨知识融合。要培养拥有文化自信的文旅专业人才,就要让学生知行合一,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与行业专家互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以“管用实用”为原则,整合文旅经典案例,展示各地各企业在文旅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深入阐述解决问题之道, 让学生获得最前沿、最接地气的精神食粮。
四是在自主学习上,开放包容共享。以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为原则,引入优秀文旅企业的考核机制,对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进行引导与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前进行实习,与行业紧密接触。整合行业专家资源,邀其在毕业论文、旅行设计、文创大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指导。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类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