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许天怡
汽车驶入磐安县新渥街道,丝丝缕缕的药香不时传来,路边“江南药镇”的招牌格外醒目。位于街道中心的新渥实验幼儿园,从外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中药材种植园。“我挖到芍药了!”门口一块近1880平方米的“亲亲百草园”种植基地内,大班幼儿正举着一根被泥土包裹着的芍药,兴奋地向身边的教师展示。
“村村种中药,户户闻药香”是“江南药镇”的真实写照。“近90%的幼儿家长从事中药材相关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磐安人,园长羊慧艳语气中充满骄傲。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全县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著名“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盛产于此,俗称“磐五味”,产量居全国之首。“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芍药要怎样才能制作成白芍?”“去皮、煮、晒干!”幼儿们大声回答,不同寻常的是,这节课的教师是两位非遗传承人。“‘磐五味’的传统种植、加工工艺,知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留在农村从事中药种植、加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郑方正从事中药材种植已有几十年,进学校和幼儿园讲授中药材的种植和制作工艺,如今已经成为他很重要的一块工作。
在新渥实验幼儿园的四周,分布着县中医院、养生博览馆、民族医药馆、中医药文化长廊等文化资源,羊慧艳梳理了幼儿园的在地资源后,直呼“太‘宝藏’了”。随后,她将周边的中药材文化资源转换为园本课程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授课,带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博物馆。让可看到、可触摸、可参与的非遗资源流向园内,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下,感知中药材的文化魅力。
除了种植,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据郑方正介绍,不同的制作工艺下制成的中药材功效会有差别。走进园内,一个用砖头垒成的“土灶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半空中升腾起缕缕炊烟,幼儿们正聚精会神地炒白术。“可以用土,也可以用糠,要不停地翻……”两名幼儿边说边挥动铲子不停翻炒。记者尝试了一下,这个活并不轻松。
早在2018年,该园就采用幼儿园与家庭、药农、药商、市场共享模式,实施非遗园本化课程,以动态化、情境化、生活化的育人方式促进幼儿“五味生长”。去年起,在浙江省李小玲名师网络工作室引领下,依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立项课题,通过“亲亲五味草”和“夸夸新药镇”两部分内容,以五味体验、五味探究、五味节庆、五味工坊这“四五”系列活动来落实课程,让“江南药镇”的孩子通过五味了解家乡中药材品种之多、销售之远、药膳之美……
在羊慧艳看来,“五味生长”是指亲自然、识百草、会劳动、爱家乡、乐创造。她将“磐五味”中的文化资源延伸到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炼出适合幼儿成长的“五味生长”体系。
此外,中药材文化已经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应季制作药膳,增强幼儿体质;鼓励幼儿在集市上销售自己种植和制作的中药材;教师带领幼儿用中药材制作扎染作品……在每块班牌上,“百草百味,生长自在”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