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课的引入,让更多的素质教育内容进入课堂获得了空间,让每一个课堂单元“长有长的道理”“短有短的威力”。
□程振伟
在常规认知中,一节课的时间在40~45分钟。未来,这种惯例或将被打破。一节课,会以15分钟、30分钟,或者其他各种不同时长的“面貌”出现。(12月12日 《光明日报》)
课堂,是中小学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人们习惯于一节课40~45分钟,中间用课间铃声分割。然而,基础教育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本来是这样、本来是那样”。一堂课有更长课时或者是短课时、超短课时,不仅是量的区别,更是质的跃变。它意味着教育形式服从内容、更加注重学科特点的嬗变。遵循教育规律,不让“本来如此为何要变”的固定思维束缚手脚,要让更多的学生从长短课带来的课堂质变中获益。
不增加课堂总时长,在课堂结构上做出优化,基于学科特点、素质教育课程的“长短课”“大小课”应运而生。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每节课40~45分钟”,让追求丰富性、特色性、启蒙性的素质教育少了弹性和空间。引入“以学科性为首要遵循”的长短课、大小课理念和做法,是在寻求素质教育、教育变革灵性的新增量。
课堂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接受为中心,长短课是很好的尝试。有些学校已经作出了探索。比如短课时多用于微班会、书法、英语等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长课时则多用于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再比如,美术课上学生需要思考创作,更需要创作后的展示分享交流,必须是长课时才能完成。科学课、习作课等需要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课程也适合长课时。体育课则可缩短单位时间,即适合短课时,同时增加节数,因为激烈的运动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学生的大脑会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到后面的上课效果。
当下力推的“双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效率。长短课的引入,让更多的素质教育内容进入课堂获得了空间,让每一个课堂单元“长有长的道理”“短有短的威力”。课堂时间变通一下,不仅是时间变化问题,而是全新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
长短课意味着“该长的要长”“该短的则短”“该有的要有”。在课堂教学时长上,如果不加变通,无异于束缚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手脚。当然,实施长短课意味着排课更复杂、上课更精细,会带来新的挑战。而且摸索出“哪些课适合长课、哪些适合短课”尚需一个过程,再说长短课以课间休息为区隔,学生课间管理难题颇费思量,而解决好这种种细节问题,都在考验教育管理智慧,所以不妨量力而行,逐步释放长短课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