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

“艺考更重文”是一次价值校准


●艺考,并非是在高考之外的“飞地”。从艺考改革来看,确实越来越趋向于科学而正义。

□邓海建

近期,各地陆续进入艺术类专业考试时间。20多个省份开启统考,一些省份部分科类考试结束。2021年,教育部启动了艺考招生改革,2024年是艺考改革全面落地的第一年。按照要求,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专业,2024年起,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同时鼓励高校进一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

很多人说,艺考越来越像高考了。

为什么“像”呢?一是与以往“各自为政”的省级专业统考相比,这次艺考改革努力做到“全国一盘棋”。教育部会同各地专家仔细打磨,对各专业建立了相对统一的考试标准和规则,规范了各类别的考试科目,并设定每个类别的满分总分均为300分。二是“文化课成绩不行靠艺考上大学”的老路走不通了,想要依靠艺考“曲线高考”者可能要另择他路了。当然,艺考生的培养方式也要随之而变。甚至有教师坦言,受艺考政策变化的影响,该校报考2024年美术类专业的特长生人数减少了一半多。因为“现在政策变化之后,再想靠短期培训突击、套模板拿美术高分已经不可能了”。

艺考始于1952年,对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年,艺考领域一直“高烧不退”——不仅报名人数动辄百万人,且艺考培训市场热火朝天。个中道理,心知肚明。结果呢?一方面,在原有艺考模式下,一些考生入学后因文化综合素养不足,专业发展受限,特别是部分明星文化课成绩明显低于普通考生,受到公众质疑。另一方面,不少文化课成绩不佳的学生,进培训班突击几个月就“涅槃重生”为艺考生。艺考生成了“易考生”,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也在戕害高考的公平底线。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艺考生如果连文化的“基本关”都过不了,长此以往,恐怕就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挤干艺考“水分”迫在眉睫。从这个意义上说,艺考更“重文”不过是一次迟早要做的价值校准工作。艺术生的培养需要天赋、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扎实的文化水平。事实上,2024年是新艺考元年,叠加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等7省新高考改革,今年各省艺考人数都有所减少。例如,安徽音乐统考人数减少30%,江西美术联考人数下降21%,广西艺术类考生人数减少17%。如此大幅度的报考人数下降,很显然是艺考新政发挥了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艺考越来越像高考”这就对了。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艺考,并非是在高考之外的“飞地”。从艺考改革来看,确实越来越趋向于科学而正义。比如,省级统考的关键词就是规范。据统计,共有38所高校的部分艺术类专业开展校考,而2019年组织校考的高校有近百所,更早时期校考院校数量一度超过300所。自由裁量权太大,考生及家长早就多有非议。此外,今年7月,教育部等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在职教职工、参与相关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和高校校考命题、评分(卷)的专家评委不得参与或变相参与培训机构的艺考培训活动。各种配套的制度与规定出台,也有助于挤压并清理艺考领域的“灰色地带”。

让艺考更加干净清爽起来,让艺考生及艺考产业更加理性起来,让“以艺考为跳板”的“曲线高考”掩入历史的烟尘——于此而言,艺考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