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孙 律
近日,一条视频火了。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认可和祝福“学渣”儿子:“我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我依然相信他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焦虑环境中,这位家长能当众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尊重孩子不同于“正常标准”的发展路径,难能可贵。
我又想起了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叱咤风云、手握斯坦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女孩——谷爱凌,虽然谷妈妈的育儿案例已成为许多家长的新灯塔,但最吸引我的是一部纪录片中谷爱凌的生活片段:她爬出自家二楼窗户,纵身一跃,像只小猴子一样,敏捷地在树上荡来荡去,爬上爬下……
这两位家长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是,他们没有给自己套上观念的枷锁,因而枷锁也不会落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其实,“无为”即“无违”,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提到:“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幼儿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一、无时间的拘役
时间是什么?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都不同,但成人将自己对时间的焦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追着幼儿去完成一个个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比如,在幼儿园里,任务一个接一个,需要在指定时间完成,连喝水、绘画这类本该自由的活动,都在教师的催促声中紧张地进行。也许,有的幼儿此刻只是想去看看植物角里刚长出的嫩芽;也许,他们还没想好该给自己的画涂上什么颜色,但时间不允许他们多想。
时间是可怕的怪兽吗?不,它应该是生活中生命关系的一种存在。
2018年,英籍印度演说家Jay Shetty的演讲视频《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风靡全球:按自己的时间节奏走,不要让任何人催促你完成他们的时间表。
我觉得这种观点应该用“松弛感”来概括,它有点像是服装的“舒适款”,也像是业余兴趣选择的“喜爱度”。放到幼儿园中,应该是将大块时间溶解,并分发给每个幼儿适宜的分量,才能将他们小小的生命力充分释放出来。
二、无边界的限制
如果说时间的拘役是无形的,那么空间的限制则是实实在在地束缚着幼儿。只有解放幼儿探索的空间,才能由此解放幼儿的天性。
在北京有个乐成四合院幼儿园,它还有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名字叫“无边界幼儿园”。它从直观上打破了传统建筑的边界限制,拆除了传统教室的门墙,扩大了幼儿的探索范围。而在浙江,无边界学习在安吉游戏中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无边界是与去中心相关联的。近几年,不少幼儿园以安吉游戏为户外活动模板,尝试打造无边界课程形态,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理念存在缺陷,无边界除跨领域的空间、多元化的材料、充分的游戏时间外,还要去掉教育者这个中心,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和包容,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
三、无角色的固化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很少有人记得这一点。”这是《小王子》里一句写给大人的话。我们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往往是用俯视的角度,将我们所认为的爱施予孩子。而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一切迥然不同。
一天午后,一个幼儿轻抚着我上课时所坐的那把小凳子,羞涩地问:“老师,我可以坐一下吗?”
得到我的允许后,她坐了上去,腰背挺得笔直,小手平放在腿上,注视着前方的幼儿们,就像我平日里上课一样,仿佛成了另一个我。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同时发现更多的幼儿蠢蠢欲动,有的想坐我的办公椅,有的想坐在钢琴前。于是,我提议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一天的某个环节,扮演一下教师的角色。
与此同时,我也回到“幼儿”的身份,感受着他们的角色。我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个幼儿,并不是只在教师规定的喝水时间口渴,还想用手指做画笔来画画。庆幸的是,我的“小老师”允许我这么做。
“向儿童学习”是幼教改革一句响亮的口号,但究竟向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呢?
在与幼儿的角色互换中,我看到了幼儿的真诚和豁达,幼儿的行为超越了自己原有的认知,也看到了对儿童“俯视”态度的问题所在。
那么,教师和园长角色互换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个答案可以在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找到。园长张俊说:“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成长是一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幼儿园就有希望。”
在这家幼儿园,每位教师都可以尝试园长的岗位,体验园长的工作。教师和园长岗位互换后,教师的思考更加深入,他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心里有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一句台词:“我们知道ABCD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答案中还应该包含EFG,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们应该能够想到XYZ来解决每个问题,这样学生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儿童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教育也拥有无数种方法,两者的相遇能激发出无数的灵感,让儿童在无数的机遇中获得成长。这一切必定基于教育者给予儿童自由而不是束缚。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冲破的是自身观念的束缚,明白教育的无为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质量的敬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