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探究
——以《海的女儿》教学为例

●从整本书的视角审视课文,多元化运用教学策略,可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统编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从整本书中节选部分内容呈现的,在教学这些篇目时,如何从整本书的视角审视课文,以单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多元化运用教学策略,以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的女儿》教学为例进行策略探究和分析。

一、整体观照,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上,教师可立足文体特点,给予学生多种方法的指导,以推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如果教师不断强化阅读策略,展开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组再到读一类文章的指导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中外经典童话”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从横向角度看,《海的女儿》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开头部分。文章旨在通过开头的未完待续,引发学生对于“海的女儿”的无限想象,为创编故事和阅读全书提供支架和平台。

为此,笔者精准制定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自主梳理、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童话的奇妙;2.通过合作探究、拓展阅读等方法体会小人鱼真善美形象,完成“海的女儿”印象手记;3.对比同一类童话结局,辨析讨论,感受童话魅力,激发持续阅读兴趣。

二、任务驱动,立体推进深度阅读

(一)建立联系,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上课伊始,教师以完成“海的女儿”印象手记为任务驱动,立体推进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与已经阅读过全书内容的《安徒生童话》建立联系,让学生从作者、作品两个角度,回顾了解安徒生及他创作的童话故事。这种引领学生发现一篇文章与一本书的关联,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方式,达到了“课伊始,情趣生”的效果。

(二)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奇妙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让学生记录文中觉得奇妙的地方,完成“海的女儿”印象手记第一部分。

(三)走进故事,融入角色,体验真情

学生在三年级时进行了《安徒生童话》的整本书阅读,因此已掌握了“走进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内心”的策略。教师让学生把文字中的“她”或“他们”替换成“我”或“我们”,通过有代入感的朗读,体会主人公心情,感受人物性格。

(四)合作探究,拓展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童话之美,蕴藏在每一个真善美的人物形象里。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小人鱼的句子,用简洁的词语批注你的印象。引导学生将本课圈点勾画出的关键词语有机融合到句、段、篇中进行整体性解读,有效挖掘人物特点,深化学生对童话人物的立体化、多角度认知。借由文本内容,建构师生双边、生本双边、生生多边的读思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童话的思维。

(五)搭设支架,促发思辨,推进持续阅读

对于童话内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奇妙”层面,更要让学生联系读过的童话找共性,有意识地去感悟童话之美。为此,教学应将阅读思辨融入整体阅读中,以持续推进阅读。

1.对比情节,丰满人物形象

有些故事主题相同,情节相似,教师可利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教学中,教师通过活动“阅读作业本《海的女儿(节选)》,思考你对小人鱼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小人鱼的句子。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记录人物印象,感受到小人鱼的美丽、与众不同,还感受到她的善良、坚强。

2.对比结局,感受作品风格

每个童话中都有描写女孩的故事,但她们的命运和结局是不同的。在设计思辨性任务时,教师可通过表格梳理书中女孩的结局命运,然后出示思考题:“小人鱼最后变成了泡沫,她本来可以再次回到海里,可她却没这样做。如果是你,会跟她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辨析“节选”与“整本书”的关系,也可发现文本之间的区别,感受作品风格。

3.读写共生,内化阅读体验

在持续阅读中,教师适时开展延伸性的写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将阅读体验内化,达到读写共生、相得益彰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前面环节里“如果是你,会跟她做出同样的选择吗?”的辨析探讨,引发思考。学生经由情境感知进入意境领悟,进而升至与小人鱼心灵契合的心境感悟。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境界、言语情怀的重新构建。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