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普通通的阿姨在摆摊营生之余,实际上给各高校食堂上了一课。
□李晓鹏
这几天高校圈内最火的新闻,恐怕就是清华北大学子争抢“鹅腿阿姨”的事情了。12月的北方,已入寒冬,一个中年北漂商贩,以烤鹅腿为主打产品,竟然获得了全网的关注。天气再冷,都不能浇灭大学生买一份烤鹅腿的热情。只要“鹅腿阿姨”出现,不管有没有预定上,大学生们都蜂拥而至,就是为了跟阿姨说上几句话,看阿姨卖鹅腿。
“鹅腿阿姨”为什么会火?首先是因为她用自己家的秘制酱料发明出了烤鹅腿这样的创新型食品。一般来说,鹅腿更多用于卤制,且整腿下锅。但是阿姨却把鹅腿沿腿骨剖开,厚腿变薄腿,然后进行烤制,变薄的鹅腿看上去十分大个,一个足以吃饱。其次是价格公道,讲究诚信。鹅腿烤好之后,15元一个,用纸袋装好,放入保温箱送给预定的学生,学生拿到之后,还是热乎乎、香喷喷的。最后是阿姨用真心做买卖,为人朴实善良,对大学生十分友好。虽然先收钱再接受预定,但是从来不迟到拖欠,说到做到,买卖双方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加上阿姨对学生称呼十分亲昵,让离家在外、想念家人的大学生们有了亲切感。
这让我想起了学校食堂。学校食堂是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保障服务机构。看到大学生们在大冬天寒风嗖嗖的情况下愿意到户外预定烤鹅腿,食堂管理方、运营方不知作何感想。有记者联系到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工作人员表示,原本人大食堂并没有烤鹅腿这一菜品,但是看到阿姨的受欢迎程度,当即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打算近期也推出烤鹅腿。有网友笑称,人大自强不息,终于成功突破烤鹅腿这一“卡脖子”技术。
烤鹅腿在技术上并不难,但高校食堂要等到市场火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进行复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食堂在原发性创新上的不足。创新有两种:一种是跟随性创新,就是别人先提出一个概念,做出一个样品,随后其他人开始跟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种是原发性创新,原发性创新也是破坏性创新,是对原有成熟体系的颠覆。烤鹅腿就是如此,看上去很简单,但并不是高校食堂成熟的菜品体系中的一种。食堂的大厨们照着原有的菜品体系,抡起勺来得心应手,习惯了不再创新,于是被外面的烤鹅腿等抢占了“阵地”。
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没有进行创新,本质上却是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照理说,食堂有专业的厨师、高档的设备、宽敞的空间、管够的资源,生产条件也好很多,却为什么不能像“鹅腿阿姨”一样深受大学生们追捧?不仅如此,高校食堂还时不时冒出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奇葩事件,如“鼠头鸭脖”的卫生问题、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的服务问题、质次价高口味差的质量问题等,严重影响高校食堂的形象和口碑。
民以食为天。大学生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吃饱吃好,才能让家长放心、安心,这也是高校食堂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所以,一个普普通通的阿姨在摆摊营生之余,实际上给各高校食堂上了一课。复制烤鹅腿容易,学习阿姨的钻研和服务精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