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12月5日 星期

大学生直播守正方能致远


新闻回顾 近日,大学生做直播现象引发全网热议。有媒体记者对大学生直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直播内容良莠不齐,部分直播存在违反校规、侵犯隐私的风险,有的甚至涉嫌违法。

大学生做直播大有可为

□夏熊飞

在直播已然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的当下,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直播行业中来,可谓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年轻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如果大学生对热火朝天的直播行业不闻不问,反而不正常。

相比于大多数职业主播,大学生主播虽然可能在直播技巧、经验等方面有欠缺,但同样有着自身的优势。大学生主播往往没有赚钱的压力,也没有KPI考核,因而可以更多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非只是追逐流量。身处大学校园的他们,就知识传播、科普宣传等进行直播,也是对当下直播行业泛娱乐化的有效对冲。

可以说,大学生在直播行业中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现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开设了网络直播课程,着力培养网络直播人才,这是顺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及时之举。而在全民直播时代,高校的这门课程也有必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选修课的方式让对网络直播感兴趣的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教育与指导。这既是提升大学生直播能力水平的需要,更能在他们刚开始从事网络直播时就帮其扣好第一粒扣子,而不至于在起步阶段就找错参照对象,早早染上目前直播行业积弊已久的低俗化、娱乐化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正本清源的功效。

让大学生直播行业更加健康阳光,充满活力与创意,让在这一行业从事直播的校园年轻主播们打上鲜明的“大学生”烙印,让更多的大学生因为热爱、兴趣而选择进入这一行业,无论只是短暂的涉猎,抑或有志以网络直播为职业,都葆有初心,有抵制行业陋习腐蚀的定力。

青春洋溢的大学生,遇见方兴未艾的网络直播行业,理应碰撞出更多充满正能量、青春阳光、活力无限的火花。

要把规矩挺在前面

□陆玄同

近期,关于大学生直播出现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不良言行的消息甚嚣尘上。象牙塔中的青年学子们,尝试新事物本无可厚非,但总有一部分学生,经不起诱惑,在眼球经济的蒙蔽下,失了学子的身份,陷入欲望的泥沼。而这些行为,不仅让人轻看,也损害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声誉。

大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挺在前面的应当是学校规章制度和各项法律法规,其行为也应当遵循社会公序良俗。流量是个好东西,但要取之有道,如失了底线,流量就是洪水猛兽,迟早会吞噬自己。

从这一现象也能看出,部分大学生浮躁不定,以缘木求鱼的方式,为自己荒废学业找借口,为了一些眼前的利益不惜打擦边球、秀下限,本身就是缺乏定力和长远规划的表现,看似选择了一条最不费力的捷径,但最终可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身为学生,直播可以当成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影响他人。目前存在的大学生直播乱象,虽然迎合了部分低级趣味受众,但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用这种方式博关注,是对自己的贬低。更重要的是,直播平台要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用技术手段对博眼球的大学生低趣味直播进行打击,对违规账号封号、公示,不给他们秀下限谋取利益的机会。同时要对冒用“大学生”身份进行直播的不法分子进行坚决打击,以免让本该充满正能量的大学生直播出现不和谐因素。

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所依赖的应该是所储备的知识、所习得的技能,而不是其他。选择做直播进行历练,那就要把规矩挺在前面,或单独,或组团,扎扎实实做优质内容,用自己的学识帮助更多的人。

引导大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 平

未经他人允许在宿舍、教室开直播;为了流量和礼物,在直播时出现擦边球性质的言行,不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甚至可能触犯法律……随着大学生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乱象也随之出现,影响恶劣,不容小觑。

大学生尝试做主播未尝不可,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破解大学生直播乱象,需要学校、家庭合力,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相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职业观、价值观等,教会他们坚守原则、底线,在直播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今年发布的《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尚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实践,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同时,多方合力,校内校外协同联动,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生态体系。

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学习。这不仅体现在要娴熟掌握直播各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规避各项风险,同时要增强守法意识,不能只顾增加热度,而罔顾法律法规,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存在法律风险。

此外,对参与直播的大学生,学校要多加关注,如学生出现连续通宵直播、作息颠倒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学业及未来,或者直播中出现内容低俗、骗取打赏等问题,应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同时,对参与直播挣钱的学生,在用工权益保障、维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