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江 晨 张 莺
在浙江展览馆,跨越近千年和陈亮相逢。
幼时苦读、少负大志、作《酌古论》、上书中兴、结交名流、设社讲学……透过一幅幅水墨丹青,陈亮饱满而跌宕的一生帧帧幕幕,扑面而来。
2023年是陈亮诞生880周年。10月9日至15日,“宋韵·浙学溯源——陈亮主题书画作品展”在浙江展览馆举行。画家张昭济笔下,“青松不老,山涧奔腾。巍巍明招山下,陈亮与吕祖谦、叶适品茗畅谈,纵论天下大事”,泼墨间描绘出同道好友周而不比的情谊,也铺陈出南宋浙学的文化思潮。
尽管宋室南渡后内忧外患不断,学术思潮却异常开明,各学派百家争鸣、常作论辩,陈亮所创永康学派便是浙东学派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辛弃疾眼中,“同甫之才,落笔千言”“同甫之志,平盖万夫”。他大赞以陈亮的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因倡导实事实功、经世致用,陈亮的事功之学深刻地影响了南宋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溯源“浙江精神”,永康学派的事功思想也是其中一脉重要的肇始与源流。
“天才少年”酌古论今
位于永康市龙山镇的普明禅寺,距离陈亮故居不远。乍暖还寒时节,寺里会开出一簇簇梅花。陈亮爱梅,更爱其“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的精神与风骨。后人为了纪念陈亮,便在普明禅寺种满了梅花,咏梅寻芳,借梅颂贤。
少时,陈亮常读书于寺中。那时的他少年意气、放荡恣意,又承袭了祖父陈益文武兼通的志向,在龙窟山下饱读史书、研习兵法,十八九岁就创作出旷世名篇《酌古论》。初露锋芒便震惊世人,这也让他得以进入婺州太守周葵的视野。
人一生总会遇到几位“贵人”,于陈亮而言,能结识周葵无疑是最幸运的事。尽管两人在学术上有异见、在政治观点上也有分歧,但周葵爱才惜才,陈亮论列往昔、针砭现实的壮志豪情令他赞赏不已,待之为上宾。周葵还把陈亮拉进自己的“朋友圈”,使他得以与当时的政要、学人、朝士结识交谈,极大地开阔了眼界、精进了学问。
这也是陈亮人生中最为畅怀恣意的时期。他与吕祖谦结为莫逆,每每著书作文都会先寄给吕祖谦过目匡正;与永嘉学派创始人叶适一见如故,共话圣贤用心和豪杰行事,更加坚定了事功之学的思想。因为《酌古论》,也因为常有机会与精英志士交谈论辩,陈亮声名渐隆,不少社会名流与其“未谋面而神已交,语言未通而肝胆相与”。
然而满腹才华并没能转化为平步青云的阶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继续优待这位天才少年。亲人离世、家道中落、试闱失利、上书不纳、牵连入狱……人生际遇急转直下。胸有沟壑而志不得伸,让陈亮发出“屠龙技虽成而无所用”的嗟叹,也让他萌生退意,从都城重返永康家中。
虽常杯酒自遣平生萧索,但在求学问道和学术思想上陈亮从未有一刻懈怠。这段田园耕读岁月里,陈亮平日所读更为广泛,经籍典册、兵农食货、历史掌故、地理形胜和各种文物制度等尽在研究之列,这也使其事功思想更加完善成熟。
其间,陈亮通过吕祖谦与朱熹结交。两人虽互有欣赏,但观念思想实在不同,往来书信更像是针锋相对的辩词。后来陈亮被牵连入狱,朱熹劝诫他不要因为对功利的追求而妨碍了对道德的讲求的一封书信,将两人的学术分野彻底推向公开交锋。一场在思想史上彪炳千秋、当时影响甚巨、至今使人饶有余味的王霸义利之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朱熹的观念里,道义和功利、王道与霸道本该是截然对立的。他写信建议陈亮“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做一个纯粹的儒生。陈亮却回信坦陈自己只是将义与利、王与霸统一在一起,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成人”,应该集仁、智、勇等于一身,既有道德又能担当世上之大事。两人在对汉唐心迹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理想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随着一封封书信往复,朱陈之辩大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陈傅良就曾以“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来评价陈亮的学术思想。
“尚气狂生”六上中书
明明是满腹经纶的不世之才,陈亮一生却几多波折坎坷,甚至可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这多少与他的自负狂放有关。用今天的话说,陈亮是一个有真本事的爱国“愤青”。因为爱国,他见不得文人士大夫苟安为乐不思复兴,奏疏呈上劝谏君王;因为有真本事,他不只著书作文怼天怼地,还能罗列出一整套周密的应对之策光复大计,被一部分空谈者与主和派视为“眼中钉”。
但爱国是刻在陈亮血脉里的基因。曾祖父陈知元于靖康初年战死在城门外,外曾祖父黄琫以死捍卫乡里,外祖父黄大圭也在抗金战斗中建立功勋,祖父陈益更是将振兴家族的重任寄托在陈亮身上,亲自教导并对他寄予厚望。在家族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陈亮也将拯救民族危难、实现抗金复国视作己任。
陈亮为中兴复国而潜心读书,但又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将文武之道合而为一,这也为他伏阙上书指点江山埋下了伏笔。他两度进入太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继而实现辅佐朝廷中兴复国的宏愿,但都事与愿违。
第一次会试落榜后,陈亮就上书《中兴五论》,向宋孝宗提出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和一系列中兴图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策略。但当时孝宗皇帝北伐受挫、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纵然《中兴五论》鞭辟入里、可圈可点,也无缘被主和派占上风的统治集团所采纳。后来陈亮蛰伏苦读,学问更加精进,二进太学时几乎被所有人看好,可惜因为大胆放诞的言论震惊朝野,再度铩羽而归。
纵然失意,但陈亮参加科举的目的本就不在高官厚禄,而在于洗清国耻光复中兴,这也是他性格中的韧性。陈亮退出太学后,按律不得上书议论国事,为此他改名“陈同”,接连递呈3封“上孝宗皇帝书”,一封比一封气势雄浑。《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磅礴气势描绘变革蓝图,详述反对议和的原因、如何变革的策略并建议借助荆襄之地行使恢复大计;《上孝宗皇帝第二书》再谈历史教训,催促皇帝尽早厉兵秣马、废除和约;《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直陈国之弊病必须大变,并表心迹“不向陛下陈国家之大计,对不起天地以及赵宋王朝的太祖英灵”。
宋孝宗并非没有被触动,相反他观书泣涕备受鼓舞,甚至一度想破格提用这位甘冒天威上书言事的平民,还曾派出大臣在都堂审察陈亮。有传闻说,都堂审察时陈亮之狂妄故态复萌,妄言否定祖宗家法在现实意义上的合理性,听得审察官们相顾骇然,他也因此错失了进入朝廷的机会,只得束手南归。
身居江湖之远仍系庙堂之高,陈亮没有一天忘记要收复故土。后来他发现京口(如今的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堪为抗金前线,又作《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直言江南不必担忧、和议不必奉行、敌人不必畏惧、书生言论不足为凭,并建议太子抚军。可惜,戊申上书也难逃石沉大海的命运。
据传陈亮一生六上中书,两讥丞相,因狂放不羁震动朝野,也因矢志抗金树立起爱国英豪的形象。当时的陈亮并不知道,平生之思想抱负虽然未能说服朱熹,也未能驱散笼罩在宋室头上的乌云,实现中兴复国,但其经世致用的事功之学和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却如升空之日穿透历史的云翳,光照后世。
“状元讲师”为国育才
在许多永康人的心目中,永康有两座高峰,其一是方岩,另一便是陈亮。而两座高峰的交集,汇于方岩北侧寿山的五峰书院,陈亮曾在此授徒讲学。诚然,陈亮不仅是爱国主义思想家,也是讲经论理的教育家。陈亮的教育思想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和独特人生经历的深刻烙印,与其事功思想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观点。
陈亮讲学,首先在教授内容上就独树一帜。与当时的理学家多倚仗六经等儒门经典引导儒生寻章摘句不同,陈亮主张以博学多识为基础来培养实事实功之才,凡符合经世致用要求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为此,他还专门将学社起名为“保社”以示区别。他毕生恪守“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也通过教授知类通达、经世致用的各项技能,传递到学生肩头,唤起更多人救国保国报国的豪情壮志。
在教育目标上,陈亮认为当时上至太学下至各级郡县之学,无不以科举应考、做官求名为目的,考试制度生硬、教育内容呆板,并不追求真才实学,很难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他主张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非常之人”,即拥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之志向,“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之气质,经得起“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严峻考验的人。最低目标也要“学为成人”,即做一个能为社会所用的实才之人。
在教学方法上,陈亮主张“文武之道一也”,不仅要教授学生“平定天下”的本领,还要传授“治理天下”的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总结历史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在陈亮看来,学习还应施于实际、因材施教。
纵然在学术思想上自负狂放,陈亮在讲学时却格外包容谦逊,倡导师生讲论、互学共进,这从他讲学留下的《六经发题》《语孟发题》等讲义中可见一斑。他不赞同为师者便要高居在上、为学者就要俯首于下的旧例,认为师生间各有所长,“与诸君参考同异”“与诸君商榷”“试与诸君共议之”等便是他的惯用语。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陈亮不断精进教学思想,也逐步形成了独到的人才观念。“以天下之学养天下之士”,主张要拓宽育人选人渠道,反对人才世袭垄断;“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主张在使用中锻炼人才、选拔人才;“要以适用为主耳”,主张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实干型人才;“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主张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余年教学相长,陈亮学问益深、声名益盛,最终于绍熙四年(1193年)高中状元,他也是永康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亮授徒讲学那10余年,无异于以状元之才为永康、为南宋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材。
“布衣龙川”万古遗风
其实,陈亮设帐授学那几年,五峰书院还只是“寿山石室”,却已然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中心和教育高地。历经漫长的岁月更迭,直到明代中期重建后,五峰书院才正式定名。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也曾在此办公。时至今日,五峰书院仍然发挥着浙学溯源、文化展陈和学术交流等重要作用。陈亮诞生880周年纪念日前夕,五峰书院就举办了“五峰会祭”“书院文化讲座”“宋朝的活色生香”等一系列活动,并恢复了“五峰会祭讲论制度”。
如果说在南宋理学勃兴期,程朱理学犹如连绵群山,那么在当代作家董树荣看来,胆敢站出来大声呵斥性命理学是“灰埃”的陈亮,俨然就是一座“方岩”,硬生生从尖顶宽基的丛山峻林里,发出旷古之声、留下激昂文字,泽被后世。
“未至官,病,一夕卒。哀哉!”透过叶适的喟叹,我们得知陈亮高中状元后不久便因病西去,未能呈现辛弃疾壮词中所描绘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盛景。虽高中状元仍布衣一生,但这并不影响陈亮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因为陈亮号龙川,学界称其为“龙川先生”,他的出生地如今也已改名为“龙川乡”,龙川文脉被一代代永康人承袭延续、发扬光大。
作为陈亮故里的一所小学,位于龙山镇卧龙山下的桥下小学,将开展“研究陈亮学说,传承陈亮精神”活动整体谋划进学校陈亮文化品牌塑造中,从环境营造、课程设置、立德树人等多个维度传承发展陈亮精神,培育“承亮少年”。
永康中学从诞生于抗战硝烟中的校歌里提取“道德、文章、事功”3个关键词作为校训,教育学生要像陈亮一样“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做文章。
永康市第一中学将陈亮“广通博洽、学为成人、济时救国、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融入学校百年积淀,凝铸起以“厚德穷理、经世致用”办学理念为核心的“金鼎文化”。
从小在陈亮精神及其事功思想中浸润长大,陈亮倡导的义利并举、农商互济也造就了永康人务实拼搏的个性风格。现代永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知名的五金之都、富饶之地,也多少承袭了陈亮经世致用的教诲与精神。
……
凡此种种,皆是陈亮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且说当今之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越是走近陈亮,越能感受其思想之伟力、精神之流远,也越能从中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