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通讯员 吴 仪
捆扎布料、清水浸湿、染缸浸泡、取出氧化……重复三四次后,一块布料的扎染就完成了。若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这一幕发生在幼儿园内,操作每一道工序的都是幼儿。
日前,记者来到在宁波市奉化区中园幼儿园,发现这里的扎染课程有些特别。园长陈一琼介绍,幼儿们进行扎染的染料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这种传统技艺叫“草木染”,是一项有着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幼儿,邂逅漫长岁月流光中的‘草木染’,正是对中园幼儿园‘尚自然、展个性’办园理念的最好诠释。”
幼儿园探索“草木染”课程的起点是一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对话。当大班的幼儿被问到颜色从哪儿来时,他们给出的回答是,“在颜料瓶子里”“商店里买的”“生产颜料的工厂”……许多幼儿似乎已习惯性地忽略掉身边的大自然。
“草木染”课程就从引导幼儿认识染料作物开始。幼儿园创设“草木染”体验区、艺术作品展示区、项目活动介绍区,让幼儿沉浸式感受“草木染”的文化内涵。在日常活动中,各班级打造扎染特色区,定期开展“草木染”主题活动,幼儿自己动手,掌握“草木染”的基本制作方法。将“草木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日常生活进行链接,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美。每年11月,开展园本自然艺术创想节,幼儿们身穿自己设计、扎染、制作的礼服登上舞台,自信展示。
为了让幼儿探究色素提取的方法,幼儿园提供了滤网、锤子、石臼等工具。在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同伴间的相互模仿与学习、分工与合作也逐渐形成。比如,幼儿们发现,不同的植物染料要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提取火龙果中的色素时可以用纱布挤压,提取菠菜中的色素需要用石臼捣凿;提取南瓜、紫薯中的色素需要先蒸熟。
为了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染色方法,幼儿园深入挖掘本地“草木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邀请市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剑锋教授,在园内成立“草木染”工作室。通过3年的打磨,逐渐形成“草木染”非遗特色课程。结合各年段幼儿发展水平,递进式开展主题活动:小班“敲拓印染”,中班“提汁扎染”,大班“蓝印花布”。
此外,幼儿园还以四季变化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创造。变色的科学实验、端午节的五彩绳制作、将花园里随手捡起的树叶花朵“变废为宝”……以“草木染”为圆心,教师带领幼儿们在大自然中不断探索,课程资源持续向外辐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