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浙江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虞莉莉

课程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核心要素。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幼儿园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关键是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指导意见》精神的引领下,全省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浙江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探索出一套有“浙江辨识度”的全域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有效路径,形成多元丰富的园本课程“浙江样貌”。

2008年,《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倡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数量少,因为园本课程建设对幼儿园而言比较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课程建构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课程知识、幼儿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如活动设计等,还需要整体架构,从教育导向、办园理念和目标、幼儿发展导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这导致大量的幼儿园望而却步。

重新理解园本课程的内涵,意味着从狭义走向广义。狭义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自主开发的课程。广义的园本课程界定为幼儿园实施的适合本园情况的课程。也就是园本课程可以是园本化实施的结果,也可以是园本化开发的结果,或者两者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以适宜性为导向的园本化课程建设,降低了幼儿园参与课程建设的难度。

因此,我们提出了浙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路径:从园本课程建设到课程园本化建设。价值导向就是把所有的幼儿园都吸引到园本课程建设的洪流中,认识到课程改革的价值;让每一所幼儿园找到自己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因园制宜地开展课程建设和变革的行动。

依托课程园本化实施方案的研制,幼儿园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架构更具适宜性。园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是保障与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也是浙江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全省各级各类幼儿园以教师为主体,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对园所原有的课程实践进行了梳理、归并与整合,从课程背景与条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6个课程要素,进行本园课程的整体思考、规划和设计,搭建了体现课改理念和本园情况的园本化课程方案,确保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至2021年,全省分4批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进行指导与跟进,保证了园所课程实施方案的规范和科学。

建立并完善课程(主题)审议制度,支撑园本化课程构建。课程审议是对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创生、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进行考察分析、对话协商,作出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课程审议使教师通过团队协商的力量得到当下最优的课程行动方案。推动幼儿园成立课程审议机构,建立课程(主题)审议制度。通过主题审议,教师的目标意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敏感性、活动中的主动调整优化、活动后的反思评价等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升。通过主题审议,幼儿园的课程贴合了儿童的经验,贴合了园所的理念和资源,较好地支撑了课程的园本化构建和实施。

在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中,为幼儿提供多样化活动。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与支撑。过去,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更多关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课程。随着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加深,教师逐步意识到,幼儿园园内环境、师生的共同生活、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都是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生发的重要来源。创设丰富的环境和幼儿在园生活,师幼共同开发多样化的活动,让幼儿的学习在与环境和生活的交互中自然发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课程中的问题,找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解决问题,调整、改进和完善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课程评价具有嵌入式、情境性、全程性等特点。近年来,浙江幼儿园直面难点,从儿童发展评价的角度切入开展研究,如通过嵌入主题活动式评价表开发、幼儿领域发展工具箱开发、以《指南》为参考依据的观察评估幼儿领域发展案例开发等研究,期望基于《指南》等标准,研发易于教师操作的评价工具,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估幼儿的发展,以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让课程的质量看得见。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