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

“小刺猬”变形记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王焕霞

新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的班级。

第一天,在我的第一节课上,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小姑娘气呼呼地走进来,一推桌子,一踢凳子,自顾自地发泄着心中的怒气。我走上前试图弄清原委,她却仍翻着白眼,恨恨地念叨着,无论我怎么安抚都没用。细问之下才弄明白,是有学生不小心踩脏了她刚买的小白鞋。

“中秋月明”诗歌朗诵会排练,小组长连续几次跑来告状:

“老师,小丽嫌自己的台词太少。”

“老师,小丽把我们选的诗全都否了,让我们读她选的。”

“老师,小丽不按大家编排好的队形练习。”

……

从其他学生口中得知,这个叫小丽的女孩是班级里最不好惹的,孤傲、霸道、蛮不讲理,就像全身长满刺的小刺猬。

我想,一个孩子不可能生来就如此,背后一定有某种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

小丽给教过她的钱老师写道:“钱老师,我是那么爱您。下课的时候我缠着您跟您说东说西。无论我说什么,您从来没有烦过我,总是耐心地听着,听得津津有味。要知道,就连我妈妈也不肯听我说……”

我这才发现,小丽的内心如此孤独,她多么渴望有人能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小丽心里的好老师,不一定课上得有多精彩,但肯听她说话。可是,我们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学生,根本没有考虑他们内心的需求。

通过家访,我从小丽妈妈口中得知,小丽爸爸长年在外地做生意,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住几天。

小丽还有个哥哥,脾气比她更差,动不动就搅得全家鸡犬不宁。妈妈要照顾兄妹俩的学习与生活,忙着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哪还有时间听女儿说话呢?

日久天长,小丽渐渐封闭了真实的自我,转而用一种傲慢、冷漠的方式对待他人。

既然得不到认同,就无须再被认同。活成一只刺猬,可以不让任何人伤害自己。

大致了解小丽的心理需求后,我在课堂上看小丽的眼神更温柔了。只要看到她举手,或有发言的意思,我就请她回答。

我总在学生面前表扬她:作业认真,字写得好,愿意思考……

我发现小丽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了,我感觉到,小丽的内心正在一点点地向我靠近。

小丽思维灵活,伶牙俐齿,朗诵课文更是声情并茂,只是她性格上的缺陷遮掩了优点。我要做的是放大她的优点,让它们一个个如蓓蕾般绽放。

我特意安排小丽在经典诵读表演中领诵,在跨学科学习中担任“中医馆”的导游,还让她负责晨读的组织,以及阅读作业的收发……

每一项任务她都主动完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收获了不少赞誉。

小丽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改善多少。她那一副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的姿态,让同学们对她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如何让小丽建立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想,应该让所有学生看见小丽的变化,而不是只有我看见。

凭着她对我的信任,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小丽在一张“心灵便笺”上约定:努力做到一星期不跟同学发生矛盾。

她皱起眉头,有些为难。在我的鼓励下,她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答应试一试。

一星期后,我拿出这张“心灵便笺”,小丽摇摇头,脸唰的一下红了。看来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我微笑着说:“没关系,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那你觉得跟同学发生矛盾的次数减少了吗?”

小丽点点头。

我拉起她的小手,说:“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回忆一下,你是怎么克制住自己的?”

接下来的几周,虽然她跟同学的冲突时有发生,但总体状况向好。

恰巧最近班级里有个学生脚受伤了,不能去餐厅吃饭,得找人帮忙打饭;等他吃完,还要将餐具送回餐厅。

事虽然不算大,但如果天天做,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就当着全班的面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丽。

“小丽,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我郑重其事。

小丽有些不好意思,但眼神中的坚定让我踏实。

果然,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一到吃饭时间,她就冲向食堂,选好饭菜送到教室;自己再跑回餐厅匆匆吃几口,吃完后又返回教室收拾餐具。

等到受伤的学生完全康复后,我把小丽请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段日子,小丽用爱心和责任心照顾同学,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做得非常好。”

骤雨般的掌声瞬间响起,在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信任,看到了友情。

之后的日子,我经常看到小丽和同学结伴而行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她已悄然融入班级,不再是那只浑身带刺的“小刺猬”了。

●点评:

在班级生活中,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一个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用”“我不是这块料”的负面评估。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参与意识变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最终可能导致破罐子破摔。面对孤傲、霸道、蛮不讲理,如同全身长满刺的学生,王焕霞老师精心设计让爱看见、激发亮点、同伴接纳的系列教育举措,用诚心、耐心与爱心呵护学生,满足学生的内心所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