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挥“阅读链接”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小学部 陈晨霞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它是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对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时机不当、方式不对、运用不足等困境,为此笔者从三方面探索“阅读链接”的统整教学,尝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时机巧“链”:统整学习,深化理解
在教学中结合单元要素、主题以及文本学习需要,适时地进行“阅读链接”统整教学。
(一)课前预“链”,形成阅读期待
1.前置预学,搭建理解桥梁
有些课文写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如鲁迅的《好的故事》,为提高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布置了与此相关的预习作业:完成课文内容的填空,搜集有关《野草》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前置预习,搭建了理解文本的桥梁,形成了阅读期待,降低了课堂学习难度。
2.导入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在学习一些课文时,学生需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否则较难产生情感共鸣。如《圆明园的毁灭》,笔者将这篇课文的“阅读链接”作为课前导入,并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澳门受尽欺凌,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营造一种与课文学习相关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也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课中嵌“链”,突破重点难点
1.辅助文本,聚焦重点
有些课文的课后习题也是教学重点,如《为人民服务》的课后习题: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学习:先思考文本中送行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再结合送行场景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链接”辅助教学,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提供支架,化解难点
教师也可借助“阅读链接”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授《丁香结》一课的难点“为什么丁香会成为古人愁怨的象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阅读链接”中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理解意思。通过这一学习支架,学生自然而然就读懂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考,理解了它“象征愁怨”这一知识点。
(三)课后展“链”,拓宽学习外延
1.从篇到本,延展宽度
有些“阅读链接”安排的是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延伸阅读。这样的“阅读链接”,不仅延展了阅读宽度,而且学生可以从整本书的角度重新审视课文,更深层次地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2.从篇到类,探及深度
以人物主题方式呈现的单元,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阅读链接”的内容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在教学整个单元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有关鲁迅的文章以及鲁迅的经典作品,让鲁迅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使阅读变得更有深度。
二、方式融“链”:统整策略,挖掘内涵
将“阅读链接”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运用不同教学策略,挖掘内涵,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比较:彰显要素学习
1.对比主题,升华情感
“阅读链接”的内容往往契合单元主题,教师可紧扣语文要素开展对比教学。如课文《黄继光》可结合“阅读链接”中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妙。
2.对比体裁,提高审美
主题相同、体裁不同的文章可形成阅读互补,如课文《绿》和“阅读链接”中的《西湖漫笔》。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文本,留下更多想象空间,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二)整合:深化主题理解
1.情感关联,引发阅读冲突
《祖父的园子》的“阅读链接”内容选自《呼兰河传》结尾部分,呈现的并不是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先通过圈画关键词思考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再回读课文,学生就能体会到课文中快乐与忧伤这两种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而促进对这篇课文的深度理解。
2.单元统整,深化主题学习
“阅读链接”就像一座桥梁,不但指向本单元要素,也有效联结了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的“阅读链接”分别安排了《南辕北辙》和《北风和太阳》两篇寓言,可将这些内容做统整教学,联结课内与课外,帮助学生掌握读懂寓言的方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深化单元主题学习。
(三)勾连:聚显思维培养
1.勾连内容,关注思维多样性
勾连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发散学生思维。如《牛和鹅》的“阅读链接”写了牛脚踏实地的品质以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勾连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牛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要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阅读中进阶认知。
2.勾连情感,引发思维深刻性
勾连课文和“阅读链接”所表达的情感,可将学生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引向深处。如《桂花雨》的“阅读链接”是作者的另一篇散文《留予他年说梦痕》,通过情感勾连,发现作者借母亲的话不仅表达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还有“故乡的桂花以及一切事物都是作者思念的意象”这更深一层的意思,触及了人物内心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迁移用“链”:统整读写,提升表达
“阅读链接”可为学生提供语言文字迁移与运用平台,统整读写可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一)用“链”生“练”,学习表达方法
1.厘清结构,有章可循
有时学生在小练笔时会缺乏条理。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写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情景,教师在指导时可借助“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厘清片段结构。厘清了“阅读链接”的视角变化,学生在小练笔时就有章可循,就能有条理地写。
2.聚焦表达,有法可依
有的“阅读链接”内容指向语言表达,通过课堂练笔可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教授学生学会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在习作前,学生先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方法完成一个片段练习,再借助三篇文本,从具体展开和整体概括两个层面选择写片段。聚焦了“点面结合”的表达,学生在练笔时就有法可依,能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用“链”补“白”,丰富表达角度
1.巧寻支点,补白心理
在文章留有空白的地方适当补白,可落实读写训练。如《军神》的“阅读链接”是《丰碑》这篇文章。可以文章中的“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这个空白处为支点,让学生写一写军长此时的内心独白,感受他由痛苦到愤怒再到震动的内心变化。这个练笔很好地契合了单元习作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2.巧借情节,补白言行
文体转换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如《西门豹治邺》的“阅读链接”安排的是剧本撰写,教师在呈现剧本格式后引导学生发现括号里需补白人物动作,横线上需补白人物语言,可巧妙借助课文情节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转化和补白。言行的补白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剧情更加丰满,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用“链”助“作”,提升表达能力
1.名篇借鉴,生动表达
有的单元习作可用“阅读链接”作为指导支架,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将“阅读链接”中名家的片段再次呈现,让学生借鉴作家从不同方面介绍动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明贬实褒等写作手法,既写出动物朋友的特点,也表达了喜爱之情。
2.联系生活,创意表达
寻找课文与“阅读链接”内容的相同点,再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创意表达。如《陶罐和铁罐》和“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两则寓言有相同之处。结合角色特点,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类似的现象或事情,展开想象,进行寓言故事的创编,激发表达欲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