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9月8日 星期

看,教师中的“特长生”们

王彧在非遗活动现场展示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江 晨

他们,是教师,也是“车间主任”、摄影师、非遗传承人、舞蹈达人、维修能手。

他们,用多种技能,解锁“教师”之外的另一重身份。

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多所学校,采访了一批身怀一技之长的教师,从他们的身上发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玩转技术

观看《人工智能解密》科普微视频,用语音控制机器人小车,学习无人机的编程飞行……最近,陈少华给40多个“村里娃”带去了难得的科技体验。

陈少华是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科技教育上有绝活。2020年,他自费13万余元购置了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等,在校外建起了“21世纪车间”——一个位于社区内的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每月开展一次公益科普活动。

“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实践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陈少华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因此,他为“车间”准备的课程会结合时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包含与科技有关的生活应用。“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提前一两个礼拜准备,包括课程方案设计、材料采备等环节。”现在,“车间”又招了几名科学教师,与陈少华一起精心打磨每一场活动。

在衢州第一中学,高三(10)班的学生们有个共识:只要把坏了的物件交给钱立老师,准能修好。

前两天,学生叶担拿着U盘走到办公室找到钱立:“钱老师,您能帮我修一下吗?”钱立打开桌上的工具箱,里面各种各样的小型工具让叶担“开了眼”。拆零件、插接口,三下五除二,U盘就修好了。“不用谢我。”钱立对叶担说。

技能修炼到如今这般,是数年静心思考、找方法、勤实践的结果。钱立说自己是文科出身,对很多机械产品的原理并不了解。2017年家里装修时,他发现很多物件只要自己学习也可以装好,自那以后,他就开始借助网络、书籍钻研维修技术。渐渐地,同事、邻居家的东西坏了,他也可以上手修一修。

传承非遗

今年7月,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美术教师王彧入选了吴兴区剪纸非遗传承人。欣喜之余,王彧不免回想起走来的这一路:2018年,刚入职便加入了学校的七彩剪纸社团,在这里,王彧遇见了剪纸非遗传承人蒋志瑛,并拜其为师。后来,她挑起剪纸社团的大梁,还将剪纸技艺应用于美术课堂,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剪纸技艺。

而真正让王彧沉下心来发扬剪纸技艺的,是去年的一次大型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当时有很多小朋友来体验剪纸,但他们大多认为剪纸只是动动剪刀而已,对其中的传统纹样、图案都不太知道。”也许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也许是亲身经历的触动,“不要让剪纸技艺失传”的使命感涌上王彧的心头。她尝试着将剪纸作品进行创新,像印花一样印在包、伞、扇子上,当作礼品送出。

和剪纸一样,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的王世奇擅长的面塑技艺也是个慢活儿。王世奇是王派面塑第五代传承人,原先教体育,因课程需求这两年转成了美术教师,这让他能更好地将面塑与学科融合起来。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面团,经过揉、搓、捏、挑,就可以初步成型,再用小刀点、刻、划、塑,披上复杂的发饰和鲜艳的衣裳,造型就活灵活现了。面塑就是人们常说的“捏面人”,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文化,早在2017年,王世奇就在学校开设了“创意面塑”社团课程,并依据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

让王世奇欣慰的是,学生们对这项技艺很感兴趣。除了校内教学,他还会到萧山区青少年宫教授面塑。“暑假里,我们还在萧山博物馆和萧山书城举行了两场学生面塑作品展。”王世奇说,学生们把作品送给前来参观的小朋友,非遗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承着。

“育”见美好

今年暑假,桂思雅收到了学生郑琳烨的微信消息。虽然早已不是桂思雅的学生,但她们之间有一个独特的连接纽带——街舞。

2017年,桂思雅来到遂昌县应村乡中心小学任教英语。刚到这所乡村小学,她就接到了“发挥特长办社团”的任务。“不如就结合自己10年的跳舞功底,带着学生们跳起来。”桂思雅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决定一试。

这一跳,如一株火苗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此前从没接触过街舞的山里娃们开始了刻苦的练习,即使身上有瘀青也依旧坚持。

尽管学校地处大山深处,没有专门的舞蹈教室和教师,学生们又大多是留守儿童,但5年来,在桂思雅的带领下,街舞社团拿到了不少奖项。2020年,他们还在省级比赛中拿到了3个单项一等奖。当时读三年级的郑琳烨骄傲地说:“我们的舞蹈是英语老师教的!”

“如果可以,我希望通过街舞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见更大的舞台。”这是桂思雅的初心,尽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她相信学生的人生会因为学习街舞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至少,学习街舞后,他们变得更自信了,也更喜欢上我的英语课了。”

如果桐乡市中山小学语文教师陈小燕来到学生们练习街舞的现场,她一定会拿起相机拍个不停。5年前,陈小燕开始用相机记录生活,起先拍摄风景、记录日常,后来,镜头里的学生越来越多。

陈小燕说,这是班主任的身份使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们的一笑一颦都被她的镜头捕捉下来。某次食堂午餐,陈小燕还拍下了班上一个男生吃鸡腿的样子。

后来,这张照片在作文课派上了用场。“如何将人物写活?”陈小燕见学生们犯了难,便拿出这张照片展示,学生们的理解力和写作力被激活。“看着他的吃相,没有食欲的人都会馋涎欲滴。”作文里的“金句”被陈小燕记了下来。这也让她发现,照片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用照片记录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成为陈小燕的习惯。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