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7月14日 星期

一堂由陆贽展开的“人生主题课”

嘉兴市第一中学的行知史学社开展陆贽文化拓展课
学生围绕陆贽的清廉故事绘制主题海报
课堂现场视频

□本报记者 童抒雯 许天怡

“从火车站开始,沿着地上的红色标识,我们来到了宣公弄。木质建筑古色古香,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牌彰显着他的身份……匾额、画像、抱柱、雕窗……”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座为了纪念唐代宰相陆贽而建的宣公祠,一一展现于眼前,白墙黛瓦,江南庭院。

在嘉兴市第一中学的一堂史学社社团课上,一段关于“寻访嘉兴宣公记忆”的视频短片正在向社员们展示项目化学习的成果,3分多钟的时长背后是整个小组一周多的准备和努力。

一周之前,行知史学社的指导教师顾俊峰就布置好了学习任务:选择嘉兴乡贤陆贽的一个侧面,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嘉兴,陆贽已经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标签,关于陆贽的传说和记忆碎片撒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但顾俊峰觉得,想要在学生心中“画下”一幅完整的陆贽画像,需要把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次,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与陆贽有关的城市景观、寻找陆贽出生地、演绎陆贽的直谏品质、展现陆贽的清廉故事这4个探究项目,对陆贽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一次“大起底”。

在这4个探究项目中,寻找陆贽出生地项目最为“磨人”,也更考验学生查找资料和甄别信息的能力。

关于陆贽出生地,有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后发现,有一种说法是在“嘉兴城内天水井”,但这个说法很快就遭到探究小组其他成员的质疑,“这样的说法缺少史料支撑,只能算是一种坊间传闻”。那么,如何在一个不用身份证、户口本的朝代里对个人信息进行精准定位?“中国人一直讲求落叶归根。”因此,成员们决定从现存的众多祠堂入手,“和陆贽及陆贽家族关系最近的那一个祠堂,最靠近陆贽的出生地 ”。

于是,该组成员以王素的《陆贽乡里实证记》为依据,在清代官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二〇《嘉兴府·祠庙·陆宣公祠》中找到,“又有祠在嘉善县东北十二里”,由此确定此“祠”即指奉贤乡陆宣公祠。同时,他们又根据《康熙嘉善县志》卷一《区域志上》附“县境总图”标示位置,确认“嘉善县东北十二里”为“奉四中区”。最后,该组成员又通过《康熙嘉善县志》卷二《区域志下》中的“宋迪功郎陆瑀墓”以及“奉四中区陆庄结字圩”,确定陆瑀墓在奉四中区的陆庄。

由此推断,嘉善县的陆庄是陆贽真正的出生地。

通过层层剥丝抽茧,不断地推翻、重建,探究小组的成员们最后确认,陆贽的出生地位于今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一带。

寻找真相的过程对于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场“思维跋涉”。“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找证据,包括查阅古书、翻阅资料、向当地村民求证。”钟妍说。钟妍是“寻找陆贽出生地”探究小组的成员之一,她认为,“不断推翻重建的思维过程不仅锻炼了大家的辩证思维,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应该更加理性和务实”。

接着,其他两个小组分别用手抄报的形式讲述了体现陆贽直谏精神和清廉精神的故事。短小精悍的故事里蕴含了陆贽为人正气、修身廉正的品质,更诠释了“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人生写照。正如一名学生所说,“陆贽的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操守,坚定品行,面对人生中的繁花与荆棘”。

看着学生们的展示成果,作为这次探究性学习的幕后总指导,顾俊峰的脸上溢出了欣慰和惊喜。“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顾俊峰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应该囿于知识的灌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探究史实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甄别史料,如何深入现场获得信息,如何用辩证思维去处理信息,如何利用好所学所得去指导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些是历史课应该教给学生的”。

“对高中生来说,清廉这个词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为什么要在高中时期就向学生灌输廉洁的思想?”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顾俊峰打开了心扉:“一个观念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只有在日常中耳濡目染,才能让学生们在走上社会后,依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一以贯之。”

走出课堂,漫步校园,陆贽修身廉正的精神品质也成为嘉兴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上德若水”是嘉兴一中的文化品牌。学校从“水”这一意象入手,提炼“廉”的高洁品行,锻造清廉教师培育体系,构建廉洁学生涵育路径,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高品质“清廉嘉中”。嘉兴一中党委书记沈微微说:“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些在学生阶段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一生。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打好人生底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