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7月14日 星期

以生活教育为本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专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

□本报记者 言 宏

在世纪之交中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进程中,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无疑是一位风云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推动“夏令营中的较量”大讨论,到21世纪初关于孩子习惯培养的大声疾呼,以及“分数是学生的隐私”等教育主张,孙云晓关于当代教育的话题常常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日,就“家校社如何共同育人”这一话题,记者专访了孙云晓。

新时代呼唤强大的父母

记者:您提出“新时代呼唤强大的父母”这一观点,是有特别的用意吗?

孙云晓:毫无疑问,新时代不仅赋予父母们神圣的责任,也对父母们的教育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没有强大的父母,就没有强大的后代,也不会有强大的民族。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对父母的指责过多而支持不足。夸大父母的责任,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强大父母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相信父母,相信父母具有强大的能力,相信孩子同样具有强大的潜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教父母们如何理性地爱孩子,包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儿童的权利、划清是非界限等,并最终能以幸福为目标培养真正健康发展的人。这是正本清源的引导,对于“双减”背景下的父母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记者:在您看来,强大的父母有哪些特点?

孙云晓: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概括:陪伴、榜样、发现、尊重、支持、成长。父母的第一职责就是爱的陪伴。陪伴需要爱心、体力、恒心。常言道,“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以身教重于言教。好父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与需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理解、帮助和支持。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尤其注意孩子的自我发现。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塑造者,而要做孩子成长的协助者。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儿童或未成年人的4项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友好,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

家庭教育指导要以生活教育为本

记者: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孙云晓:自1999年至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持续跟踪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其中有一组数据非常稳定,就是中小学生普遍学习超时且睡眠时间不足。显然,这与父母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与社会竞争意识有关,也与家校合作的某些导向有误密切相关。许多父母认为“说一千道一万,考试成绩是关键”,所以“鸡娃”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2021年10月,某市组织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调查的项目,5万多名八年级学生的家长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调查显示家庭早餐情况、学习空间和藏书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平均每周吃家人做的早餐的天数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每天都吃家长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13分(均分,下同),而每天都吃不到家人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50分,两者相差63分;在安静的独立空间中学习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08分,而在有干扰的开放空间中学习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79分,两者相差29分;家庭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50分,比家庭藏书量仅为0~25本的学生学业成绩高109分。

调查还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陪伴程度和榜样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有显著影响;父母共育、情感陪伴程度较高的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品质更好;家长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有显著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对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效能感、焦虑程度和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等等。

该调查告诉我们:成长与教育都是有规律的,家庭教育也是有规律的,只有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并且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最为有利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指导必须以生活教育为本。

记者:怎样才算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孙云晓:长期以来,让孩子多上课外班,然后获得高分进名校被许多父母视为首要任务,家庭教育被卷入知识化的误区。之所以说是误区,是因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家庭的魅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正道,例如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对家庭教育的完整概括。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具有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让家庭教育回归本质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家庭教育指导必须以生活教育为本。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

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负有积极主导的责任

记者: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设计了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格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负什么责任?

孙云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之下,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现代教育。就人的成长而言,既需要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教育,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实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

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负有积极主导的责任,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协同和引领的作用。学校最需要把握方向,推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并且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是代表国家实施教育的专业机构。许多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证实,父母们最信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就是学校。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特别需要警惕学校化和知识化倾向,要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始终把握以生活教育为本。

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本质,创造美好生活。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活动时,要注意多发现和推荐家庭生活教育的好经验。

记者:社会有效支持应该如何落实?

孙云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处处提供关心与支持,这就是有效支持。社会有效支持应该是很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为孩子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各行各业都支持教育,并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各种资源。

环境育人,社区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孩子都在社区活动。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如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社会支持就做得非常好,在设计学校旁的交通岗亭时听取了学校意见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红绿灯的显示、字体的选择,都带有儿童的特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