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20日 星期

如何看待大学生主动“延毕”


新闻回顾 近日,一批985高校准毕业生主动选择“延毕”,甚至故意挂科获取留校资格的新闻在网上传播,引发社会关注。媒体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对“延毕”不必谈之色变

□付 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延迟毕业,以更好地规划未来。在难就业、强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教育部多次提出,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在很多人眼中,“延毕”是一个贬义词。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常常与家庭变故、生理疾病,以及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画上等号。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比如,“延毕”会导致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增加,会被用人单位看成是能力不足、抗压性不强,就业机会减少、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等,让选择“延毕”的学生深受困扰。

笔者以为,对于学生主动“延毕”,大可不必谈之色变。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应该被尊重和包容。人才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命轨迹,“掐着表”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毕业,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当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此背景下,一些学生不打算马上进入就业市场,而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对目标行业的就业形势、职场发展路径多一些了解,重新审视自我,根据自我能力及时进行调整和充电,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时间朝着目标努力,以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希望社会不要急于否定主动“延毕”的意义,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化选择和尝试。当然,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人生方向的抉择不能盲目,只有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让自己不囿于现状,做出更为开放、理性的人生选择。

逃避式“延毕”不可取

□李 平

眼下,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下,有着延期毕业打算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有调查显示,追求“应届生身份红利”成为这些学生主动“延毕”的重要原因。

高校延迟毕业制度和允许少数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的做法,其初衷是允许大学生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在保留学生身份的同时,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创业、留学、结婚生子等。但不少学生选择“延毕”,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及恐惧心理,也就是说,在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延迟毕业,保留应届生身份,继续享有同等的机会和红利。他们中有人不惜挂科来获得一个“延毕”的名额,打算利用在校期间较低的生活成本及学校的资源,继续考研、考公来延缓进入社会的时间。

延期毕业不应成为一种时尚。“延毕”虽然换来了继续在校学习的时间,但“延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诸如面临很多“机会成本”的损失;“延毕”期间缺少家庭支持,经济压力、心理压力陡增;盲目选择“延毕”,可能会陷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窘境,稍不自律,这段宝贵的时间很容易被荒废,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失去拼劲、意志消沉,等等。

逃避式“延毕”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学生价值观混乱、择业观不够清晰。他们就业预期普遍过高,向往一二线城市,不愿意去中小城市,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盲目追求大企业、体制内、高薪水等。事实上,就业压力在短期内并不会消解,而且随着“延毕”学生的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只会无限后移。想借助“延毕”躲开就业高峰,非常不现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不如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主动迎接就业挑战。

逃避式“延毕”不可取。校园这个“避风港”只能暂避一时,该面对的难题,迟早要去面对。对此,学校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引导他们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尽早就业,并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帮助他们顺利步入社会。

理性应对“延毕”率走高

□夏熊飞

“延毕”率走高如果放在几年前,高校估计会如临大敌,因为社会对延迟毕业往往带有偏见,不仅会给“延毕”学生贴上“差生”标签,“延毕”率高的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也会遭受质疑。

面对就业新形势、社会新观念、学生新做法,学校要改变将延迟毕业视为洪水猛兽的态度。只有抛弃旧的刻板印象,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们主动选择“延毕”的初衷,进而在服务、管理上做出调整,让“延毕”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一视同仁的关怀。

面对“延毕”学生较大幅度增加的现象,高校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了解清楚学生选择“延毕”的真实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得失,让学生明白“时间换空间”战略的优势及劣势,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食宿安排、就业指导、心理关怀等方面也要予以重点投入,继续做好服务,让做出“延毕”决定的学生不至于在学习生活上“难上加难”。

当然,在做好具体的服务、管理工作外,更应该从制度层面思考如何应对“延毕”率走高的问题。如一大部分主动选择“延毕”的学生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在呼吁“同等对待大学毕业生,不以毕业年限加以限制”的当下,不如逐渐淡化应届生身份,并取消相应的特权。还有一直被强调的学分制,在很多高校并未充分施行,“到点毕业”仍是常态,如果学生都能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根据学分达标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毕业时间,或快或慢、或迟或早自己说了算,那也就不存在为了争取空间或保留应届生身份而选择“延毕”甚至故意挂科了。

“延毕”率走高,尤其是学生主动“延毕”现象的出现,呼唤着高校育人理念的迭代、教育顶层设计的革新,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新常态。期待高校以更加科学、人性、有爱的教育制度、服务管理,让每一名按时抑或延迟走出校园的毕业生都学有所成、无惧挑战,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的出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