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吴巧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部分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英语教材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层面。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艺术节活动,展示学生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参观的学生多了,难免会有一些“小捣蛋”忍不住前去触碰展品。班主任们总是反复教育,耐心叮嘱。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不仅仅只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英语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一次课上,我在教授Where句型时,以当时课文内涉及的博物馆为主情境,将世界名画在课堂上逐一展示,有巴黎卢浮宫内的《蒙娜丽莎》、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向日葵》……
我用“Where is it?”句型在真实语境中训练学生,让学生猜一猜画作收藏的地点。学生都表现得非常兴奋,特别是几个课外知识丰富的“小学究”更是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展现自己的博学多闻。
等到句型全部教授和操练完毕,我在一张空白PPT上展示了《女史箴图》。
这幅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聪明的他们从绘画风格和人物形象中猜出这是一幅中国的画作,不少学生大喊:“It's in Beijing.”
我笑着摇摇头。学生觉得是猜错了城市,于是一路从北京猜到上海,最后谁都没有猜对。
于是,我公布答案:“It's in the British Museum.”
全班陷入寂静。
我提问:“Why is it in British?”
沉默了一阵子,有个男生举手,他的知识面较广,英语口语也相当不错,尝试用一些认知范围里的词汇来描述八国联军侵华之役。
我给予了他很大的肯定,随后接过他的话,开始更详细地介绍:这幅由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唐代摹本为英军所掠,藏于大英博物馆。由于英国博物馆的错误装裱和不当保管,画作损毁严重。
听到此处,学生们发出一阵阵的唏嘘声,更有几个“热血青年”挥舞着小拳头表示,长大后要将其“夺”回来。
随后,我在PPT上又展示了多张图片,是学校艺术节期间被破坏的各种学生作品,并继续抛出那两个问题“Where”“Why”。
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我的意图——可以为百年前被盗取的国宝愤愤不平,那么该如何面对眼前的校园作品被我们自己破坏呢?
这节课过后,我发现张贴在这个班走廊上的书法作品再也没有被弄坏过。这个班的学生还经常出现在展厅,充当“小卫士”,保护作品免受损坏。我感觉到,其实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种子一直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时机把它唤醒。这或许就是英语学科育人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