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6月9日 星期

中国美院:绘就未来社区的诗意图景


□本报记者 金 澜

底层是开放的商业街道,有市集,有美食;二楼有托幼中心、诊所和图书馆;再上一层是生活住宅,屋顶有城市农场……6月3日,记者来到全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的杭州市上城区始版桥社区,这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未来社区研创中心承接的第一个未来社区建设项目。

2018年,《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创建未来社区,为社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于2019年3月,正式开展首批试点项目建设。同年,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院成立未来社区研创中心,由时任中国美院国际联合学院院长俞坚教授担任主任,发展至今,已会聚了30多名设计师。

传承与拓展,从艺术走向未来

2007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转塘建成后,学校提议把转塘地区这个城乡接合部打造成“新艺术社区”。当时俞坚负责的是双流水泥厂的改造工作,要将水泥厂改造为创意园。

在改造中,俞坚坚持保留历史遗址的朴素与力量,在原有水泥面基础上打磨肌理,复原其本身的低调质感,同时以自然的方式衍生出适配于园区的新功能空间,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呈现一种和谐共生的韵味。创意园开放后,吸引了诸多知名机构入驻,成了后来的创意产业聚集地。保留乡村原有的味道,俞坚的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后期的未来社区改造工作中。

2019年,作为省里未来社区课题组的成员,俞坚参与了第一批试点项目的实践,针对始版桥社区,俞坚团队提出了“上城之上、空中坊巷”的改造方案。始版桥社区相传为北宋毕昇曾经的故居和始创活字排版印刷术的遗址地,社区不仅历史悠久,且地理位置突出,具有连接西湖与钱塘江、南宋皇城遗址与钱江新城的区位优势,还紧挨着杭州城站,多条地铁线连通,交通便利。社区内有大量的上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整体改造面临房屋老旧、结构隐患、设施老化、配套缺失等问题,如何开展高密度的旧城中心区改造是这个项目的最大难点。

“这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改造后既要满足原住居民的回迁需求,又要满足新居民的居住需求。”俞坚介绍,团队以“新旧居民多元共生、生态宜居系统复合、创新业态活力融合”为价值维度,打造居住、商务和文化旅游功能复合的新坊巷街区,“其实,上城区有很多这样的老巷子,每条巷子都是市井生活的缩影。‘空中坊巷’就是把平面的市井生活、花园绿化相互打通,从而实现社区的高密度、高复合、高容积率。我们也为居民保留了很多老底子的记忆,例如娃哈哈锅炉房的烟囱将作为工业遗产保留,配以主题展示馆,使其成为社区的标志性形象”。

俞坚坦言,我省未来社区建设多为旧城更新类型,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自己曾去考察学习。因此,改造时,他格外注重在保障新居民和原住居民舒适空间的同时强调融合:一方面,为原住居民设计例如廊桥、理发店等能聚在一起交流的场所,为新居民设计健身房等带有主题的特色空间;另一方面,增加交互空间的设计,例如图书馆、托幼机构、遛狗区域这样的空间场景,从而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居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邻里和谐。

创新与推广,从城市走向村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着优质的矿石资源成为安吉首富村,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在综合改治过程中,余村成了乡村版未来社区的唯一试点。

俞坚团队从已停采的矿坑遗迹着手。在此之前,矿坑旧址已经改造为遗址公园,但单凭一个遗址公园无法持续带动人流。2022年8月,以天为顶、以山为地,团队在公园内办起了美术馆——远野·山屿美术馆。依托美术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不定期带来一场场艺术展。游客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能在公园内大饱口福,享用户外下午茶和光影晚餐。

在俞坚看来,乡村版未来社区改造,要学会用艺术赋能乡村,且这种赋能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正向循环。“例如美术馆这个项目,投入资金不多,整个布展设计从环保理念出发,对环境影响小,且村民参与进来,项目产生的收益直接惠及村民,持续运营有了可能。同时,美术馆也成为人们与当地文化对话的一个窗口,透过艺术作品重新发掘那些被忽略的当地文化。”俞坚介绍,远野·山屿美术馆正是“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的一个具体案例。来自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纷至沓来,使当地真正实现了“唤醒原乡人、唤来新乡人、唤回归乡人”,余村充满了蓬勃跃动的发展活力。

俞坚团队趁热打铁,持续探索未来社区的中小城市版本。在江山,市心社区、民声社区、学府社区等3个老旧小区正在经历一场“变身”,团队为每个社区都设计了专属方案。“未来社区改造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切忌复制粘贴、千篇一律。”针对市心社区内古树、古井、古桥、古建筑多,没有整块大空间的情况,团队提出了十二街坊客厅的概念,将邻里中心的功能打散,穿插其中;民声社区内有江山报社旧址,团队就结合邻里中心建造了民声长廊,还把大桥引桥下方的废弃空间改造成扬声角;学府社区得名于历史上的书院旧址,周边教育资源丰富,居民重视学习,团队结合数字化技术和设施,建设了社区学社、健身学社、邻里学社和庭院学社等多个场景。

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发布了7批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未来社区改造在之江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有了先前的经验,今后,未来社区改造将更加注重系统创新、跨界协作,更多的制造业企业会参与进来,提供相关建设组件和服务,建设和运营成本也会下降,更易于推广和落地。”谈起未来社区的未来,俞坚信心满满。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