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5月12日 星期

教育强国视域下县中发展问题及破解思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建民

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并纳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其高质量发展影响着义务教育走向和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尤其是县中(即县域高中)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因如此,2021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年配套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帮扶力度,带动和促进我国县中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推动县中发展走出困境需要客观深入分析县中问题化的原因机理,理性把握县中发展困境的本质,从而实现可持续内生发展。

一、县中发展为何问题化

当前,我国县中占据了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42万所普通高中里,县镇高中6044所、乡村高中777所,合计占比47.92%;全国2485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县镇高中在校生1168万名、乡村高中在校生90万名,合计占比50.62%。如此庞大的体量决定了县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县中高质量发展亟待推进。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原点去思考县中发展为何会陷入困境。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看到,县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对“县中模式”的反思。在此前的发展过程中,高中学校分类大都以培养目标、学制长短为主要依据,“县”主要是作为高中学校管理层级中的一个存在,鲜有以地域特殊性来进行分类命名的方式。“县”这一行政管理层级成为高中学校的一个标签,折射出中国县域教育发展在高考改革中的沉浮,也凸显出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县中发展问题化是一个政策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历史过程,其间,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使得县中陷入塌陷焦虑之中。以1999年高校扩招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为分界点,可将县中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是前“标签化”阶段。主要是指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就业制度仍以计划配置为主,普通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在就业上能够得到同等对待,甚至更加偏向于中专毕业生。在这个阶段,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尚未明确“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省属、市属、区县、乡镇办的普通高中并存、层级多样、相对独立,不同管理层级的高中学校在生源、教师方面的流动相对较小。

二是正向“标签化”阶段。主要是指1999年高校扩招后到《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之前这段时期,县中概念走向明朗化。“上大学”成为高中生家长、高中学校甚至地方政府不谋而合的目标。2001年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后,县级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中发展更为关注,分数和升学逐渐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情况的“硬指标”。于是,县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办法,被称为“县中模式”,“县一中”被视为进入重点大学的有效途径。同时,县中也在加速分化,一方面巨型高中(大部分是县中)、超级中学(如衡水中学)涌现,另一方面部分县中在省市重点中学和超级中学的夹击下走向没落,普通高中同质化问题浮出水面。

三是负向“标签化”阶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图打破高中“千校一面”的格局。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也使得基础教育的重心不断提高,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县中转而成了高中教育的“底部”。而“三限”政策和高中招生政策上的缺陷,让家长有机会用脚投票,让省属市属高中有机会掐尖招生,县中学生和教师纷纷出走。再加上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后,县中应试模式策略部分失灵,曾经辉煌一时的县中跌落神坛,陷入了发展困境。

可以看到,县中发展问题化并不是简单的生源流失、教师出走的问题,更多是城镇化、就业体制、高考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等内外因素交织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理解县中发展困境的复杂性是探寻突围之道的基本前提。

二、县中发展困境的本质

在纵向梳理县中发展困境成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中需要考问几个问题:“县中塌陷”的判断放之全国是否成立?“县中塌陷”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县中塌陷”,最核心是“塌”在哪里?

首先,县中发展困境具有局部性。在全国范围内,县中相比于省属、市属高中而言,整体上资源获得处于劣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县中发展已经到塌陷的程度。这一点可以从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实施范围上窥见一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基础薄弱县,托管帮扶一批县中”。这种局部性和不平衡性,也决定了各地在推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体分析、分类施策。

其次,县中发展困境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所谓老问题,主要是指薄弱高中的发展问题,无论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基于比较的薄弱概念始终会存在。新发展阶段,在乡村高中得到政策关注后,县中实质上成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新底部,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辉煌一时的“县一中”相比落差鲜明。新老问题交织实际指向的是县域高中转型发展,即将育人方式改革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到学校层面,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有效转型。

最后,县中发展困境的核心在于缺乏发展生命力。学校发展生命力是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以发展动力为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塌陷的县中在教师和生源流失、招生政策、县域经济走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其发展动力和发展信心不断弱化,效率至上的“县中模式”依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有较大的惯性,育人逻辑相对弱化。

三、县中发展何以走向高质量

推动县中走出困境应立足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构的高度,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以人才培养成效为根本检验标准,从系统建构和点位要素上探寻解决之道。

一是提高高中教育管理层级,以设区市为关键点统筹高中教育。当前“以县为主”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县级行政和教研部门指导能力不足、县级财政负担过重、治理能力弱化虚化、变相加剧不同隶属关系高中学校之间的资源竞争等。为此,应提高高中教育管理层级,以设区市统筹管理区域内高中学校,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提高市级财政对县域高中的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区域内高中招生政策,切实落实属地招生,合理控制县域内高中差距以及县域高中与市域高中的差距,维护区域高中教育良好生态。扩充设区市高中教研员和教科员队伍,增强指导能力。

二是强化基础教育学段关照,以贯通培养为切入点提升系统质量。县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既牵动着整个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也仰仗于区域义务教育的支持。推动县中走出困境,需要秉持一种系统建构的视角,强化小、初、高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照,优化学段衔接,实施贯通培养,走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提升之路。这就需要地方行政部门优化区域教育治理方式,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人才培养为检验标准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找准县中发展重点难点,以机制优化为落脚点提升内涵。推动县中走出困境,还需要在系统改进基础上聚焦关键要素,优化区域教师发展机制、资源分配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激发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充分发挥设区市教研力量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对县中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研指导。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组建区域高中协同发展共同体,整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社会专业组织、高中学校等各方力量,为县中内涵发展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凝聚改革合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