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教研室 管光海
随着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省所有设区市和县(市、区)的学校都已配备了劳动教研员。各地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研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此简单介绍5个来自不同区域的劳动教育亮点,以供参考。
亮点一:温州市鹿城区推进劳动课程常态教学
开好劳动必修课程是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的主要内容。温州市鹿城区通过3个链条,推进劳动课程常态教学。首先,构建常态链条。学校形成了“三阶五环”的常态授课模型,教学设计将每个任务分为项目实践、评价反思和成长评估3个阶段,并通过明确任务、淬炼操作、劳动开展、劳动分享和榜样激励5个环节落实。其次,抓好过程链条。学校以“在地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为主导,以“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为基础,以“基地化”实现劳动教育主旨为支持,抓好学习、练习、实践3个关键环节。最后,实现进阶链条。教师在省编劳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课内学习与生活中劳动任务的链接,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
亮点二:衢州市柯城区依托省编劳动教材加强项目探索学习
省编劳动教材是实施劳动必修课程的重要载体。柯城区以探索省编劳动教材为契机,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该区的探索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区域统筹、有机整合。该区各校充分发挥省编劳动教材的作用,将校本课程与省编劳动教材对接,以项目探索的实践方式作为迁移依据,呼应教材年段的梯度和内容,使校本课程成为省编劳动教材的有力延伸,实现劳动课程内容的一体化。二是优化路径、错落实施。该区在充分考虑教材实际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取了错落研讨、把握方向、理解教材意图等措施,灵活开展项目,确保劳动课程教学有效开展。具体而言,采取改变项目的实施序列、更换教材的既定内容、降低劳动项目的难度、补充项目的实践支架等方式来保障教学质量。
亮点三:温州市瓯海区落实家庭劳动清单
家庭劳动清单是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的重要载体。温州市瓯海区以《瓯海区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成长手册》为抓手,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成长手册以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为目标,结合省编劳动教材的家庭劳动清单内容,体现区域差异,中小学共设9个级别,每个级别包含9个项目。遵循“家庭劳动要日常化”的原则,将劳动项目分布到厨房、卧室、书房、餐厅、储藏室等各个区域,涵盖清洗、整理、美化等多个方面。
为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成长手册依据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思维和品质维度,设置了自理小能手、快乐小当家、创意小当家3个板块。学校作为主导者,优化活动支架,推进成长手册的应用实践。同时探索劳动指导支架,通过图片、微课等方式,优化家长指导方法。此外,还建立了“乐实践”平台,为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数字化赋能抓手,让家长参与常态评价,开展阶段档案评价,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实践。
亮点四:义乌市探索实施“组合式”劳动周
义乌市通过探索“开放式”课堂、“一键式”保障、“组合式”劳动周的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开放式”的劳动课堂促进了劳动清单的落实和劳动周的实施。同时,以劳动清单实施支持课堂教学,以劳动周拓展必修课学习内容。“一键式”保障方案为教师上好劳动必修课提供了教学设计、教学PPT、相关资料链接、课堂实录、耗材准备要点等资源。此外,劳动周内容分为集体劳动、劳动技能展示与劳动成果展评两个部分,采用分段分层的方式组织实施劳动周。
亮点五:嘉兴市以评价研究保障劳动课程实施
嘉兴市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构建了多模态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该体系的目标被明确为三级,分别是基础、成长和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了劳动项目“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四维三级评价量规,以便评估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为了满足不同劳动项目内容的评价需求,嘉兴市推动学校实施多模态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周等项目。通过多元化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等,实现每个项目的及时评价、每个单元的阶段评价和每个学期的综合评价。劳动评价结果被纳入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