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教研室 管光海
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后,在浙江省政府、省教育厅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以及劳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铺开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打响了浙江劳动教育的品牌。
一、顶层设计中小学劳动教育
2021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2022年2月,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南》和《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等3个文件。文件明确,要彰显我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形成浙江劳动教育新特色、新亮点。
二、探索落实“三个一”的规定动作
我省强调从最基础的“三个一”规定动作抓起:一课时,各地各校必须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保证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落地;一清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一劳动周,推动各地各校探索每学年一周、以校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活动。
为此,我省以省编劳动教材为抓手落实中小学劳动必修课程,研制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省编教材。教材立足劳动教育真实情境,结合浙江资源和浙江特色,在新形态、新科技上与时俱进,体现浙江精神;采用项目学习编排,以亲历劳动项目实践引领学习方式变革;注重家校协同,教材辅以家庭劳动清单、劳动技能自评表等,学校、家庭协同落实劳动教育。各校因地制宜实施,课程实践经验丰富,促进了劳动必修课程的建设。省里还开发了配套的《劳动实践手册》作为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免费提供给学校。
同时,研制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围绕生活劳动,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从整理、洗涤、烹饪、购物理财、物品使用等方面提出约10个劳动任务。2021年,浙江省推出了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
三、实行劳动教育试点先行研究实践机制
我省实行劳动教育试点先行研究实践机制,通过实验区、实验学校,提供区域、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范式,解决劳动教育落地的问题。
一是发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引领作用。杭州市富阳区、温州市瓯海区、台州市椒江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示范,特别是杭州市富阳区劳动教育全国闻名。杭州市富阳区劳动教育以富春第七小学为起点,经历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普适性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在资源供给、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因地制宜挖掘乡村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扩大劳动教育路径,调动农户有生力量,发挥群众参与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课程化、实践化、多元化。
二是以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探索各地劳动教育落地的有效路径。省教育厅确定了12个县(市、 区)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要求实验区按照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要求和劳动教育改革实验任务,优化课程设计,拓展实践场所,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条件保障,有重点地开展实验。
三是通过实验学校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省教育厅教研室遴选公布了89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现扩展到133所,挖掘劳动教育的典型经验。
四、加强劳动场所建设
一是建设与认定一批劳动实践基地。自2019年12月,省教育厅首批认定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以来,已先后分类认定了3批基地,其中综合实践类43家、职业体验类86家、学农类104家。2022年,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研制省学农基地认定标准。各地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更好地推动劳动周的落地。
二是推出劳动实践教室的浙江标准。劳动实践教室建设是落实学校劳动课程、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的支撑。
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我省努力打造以劳动教育为发展方向的教师队伍,多次开展劳动教师培训,并成立浙江省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以提供学术支持。学会成立以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举办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积极稳步地推动劳动教育研究。同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教研员队伍,探索劳动教育教研新范式。
2023年4月,省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举行。大会以“基于真实场景的劳动实践”为主题,通过项目观察与工作坊研讨,以体验学习目标、研究达成路径、分析指导策略的思路引导常态劳动课的研究,为各地提供一种劳动教育教研活动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