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14日 星期

做到“非必要不打扰”才是真减负


●只有把随意要求、滥发指令的“手”关进笼子里,基层教师才不至于沦为某些单位的“线上义务推广员”,才能守护住应有的师道尊严。

□邓海建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问题是,在各种利益勾连和权力失范的纠葛里,基层教师往往成了新型形式主义的最大受害者:除了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之外,反诈App、青骄第二课堂、禁毒知识、交通安全等都是分配给教师的任务。几年前,有教师就做了统计,3年共接到188项和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

点不完的赞、投不完的票、下不完的手机App、关注不完的各种公众号,教师忙到“怀疑人生”……各种互联网外衣下的“穷折腾”,说到底,仍旧是形式主义的老毛病。谁都明白: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转赞评”,即便是数据光鲜亮丽,效果又能有几何?下载量、注册量、粉丝量、阅读量,这些KPI背后的逻辑和“唯成绩论”又有什么差别呢?

学校不是个筐,不能什么数字政绩都要往里装。遗憾的是,在不少人眼里,基层教师就是“免费的数字民工大军”。有个什么创意都往学校扔,逼着一线教师再去“号令家长”从而产生乘积效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安静的教学工作和“干净的课桌”同样要紧。逼着教师在这些“副业”上伤透脑筋,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学环境与教育生态,显然“病得不轻”。

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这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而应该成为底线共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说得更直白一些:减负,不只是“学生端”要关注的事,“教师端”的问题不解决,受害的最终还是孩子。

有人说,把基层教师弄成“最强气氛组”,是因为管教育的“婆婆”太多,各自手里都有着对学校指手画脚的权力,在数字政绩的冲动之下,难免第一时间就想到要“@老师”。为什么点赞转发等要求摊到了学校,就变得如此“硬气”“霸气”?教师是明白事理的,也是懂得权责利关系的,为何在明摆着的形式主义上“配合”如斯?这两个问题,很值得思考。说到底,是因为给教师增负不停手、不收手,乱象才会愈演愈烈。

“非必要不打扰”“谁打扰谁负责”——这应该是校园“转赞评”等非教学工作的红线规则。不仅如此,纪检监察等部门更应该列出“负面清单”,在全国范围内对互联网数字任务全面清查并严肃追责。只有把随意要求、滥发指令的“手”关进笼子里,基层教师才不至于沦为某些单位的“线上义务推广员”,才能守护住应有的师道尊严。

教育减负,任重道远。从民进中央这份提案登上媒体热搜榜的舆情来看,可谓“天下老师们苦数字化的形式主义久矣”。长远而言,规范非教学类任务活动,应该纳入教育监管与校园净化工作的重点行列。管住老想给教师增负的“手”——让教师轻装上课,“口惠”更须“实至”。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