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呼吁,严查培训机构引导超前学习行为。他指出当前中小学存在超前教授新课、围绕升学考试科目长时间重复训练等行为,并建议开展“教育功利化专项治理”,将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作为“双减”改革、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突破口。
“超前学”不等于“超前赢”
□朱小峰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让孩子超前学习,无疑是在满足他们对于孩子成为学霸的“美好”期待,缓解教育焦虑。但这种超前学习,实际上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情绪。
“超前学”和“超前赢”从来都不能画上等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适合学习的,也不属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能接受的,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盲目拔高的行为,无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难免“囫囵吞枣”,导致学习无效,既浪费时间,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其结果就是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果这个时间段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的话,会产生连贯性的不良后果。超前学习的内容,其实都已经安排在教师正常的教学范围里,重复性的学习,会导致内容新鲜感丧失,造成孩子课堂学习中的厌倦情绪及注意力分散,学习变得一知半解、不够深入,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家长来说,与其忙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还不如静下心来,引导和辅助孩子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为他们开展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基础不扎实,孩子的知识体系化建构能力就不会强,学过的知识就很容易遗忘。这一点,家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我们反对超前学习,从来就不是说要反对学生的差别化、个性化学习,也不是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孩子的学习时间确有富余的情况下,家长完全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拓展性学习,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超前教育”余温仍在
□李 平
早在“双减”之前,教育学者熊丙奇就曾用这样的比方来形容他眼中的“超前教育”:是鼓励人们站着看电影的人。后来我们都看到了,“双减”政策以雷霆万钧之势落地,推进教育生态变革重塑。
国家之所以严厉整治“超前教育”、坚决杜绝“抢跑”行为,其一,是因为如果纵容这种教育的内卷和“剧场效应”,只会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孩子的学习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会越发沉重,孩子的身心会备受伤害;其二,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中国要向创新型大国转型,就需要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思维。试问,当家长“鸡娃”成风,校外培训成为挥之不去的“影子教育”,加剧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机械刷题”与“唯分数论”倾向,严重干扰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力的发展,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岂非沦为一句空话?
国家“双减”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清理和制止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授国家课程的行为;同时,“双减”改革也明确要求禁止学校“超前教育”,实施“零起点”教学。“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半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课外辅导机构的市场潮流受到遏制,学校“主阵地”身份不断凸显,“超前学”“超难学”有所降温,家长开始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双减”卸下了学生额外的负担,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兴趣、强健身体的机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超前教育”余温仍在,仍然有不少孩子在抢跑学习,种种隐形变异的校外学科培训,如所谓“家庭教师”“一对一私教”等屡禁不绝。在一些学校,与升学考试无直接关联的课程和科目被边缘化、弱化、虚化。有的初中提前一年、高中甚至提前两年结束新课,用于中高考复习备考,导致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一些地方仍热衷于重奖高考第一名、高考升学率等。
此次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正如一场及时雨,将“超前教育”现状摆到台面上,晾晒于阳光下。只有继续狠刹“抢跑”风气,才能巩固“双减”成果,将“双减”进行到底,从而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治理超前学习要久久为功
□夏熊飞
超前学习积弊日久,要改变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行为还有诸多难题待解,显然无法一蹴而就。面对难题,理应积极行动,因为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孩子真正的知识学习,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持续构成戕害。
治理超前学习,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反对态度,让学校知晓超前学习属于违规行为,同时通过检查抽查、畅通举报渠道等方式,对超前学习形成有力的监督和打击,让超前教学行为不至于明目张胆,成为公开的“潜规则”。当然,上级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也不能“唯升学率”,否则监管就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还需全社会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标准等,而不只是把分数与成绩以及能否上名校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单一指标。如通过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孩子优秀并非只因成绩好”的理念;再如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体系,让考分不那么高但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也能顺利升学;在评价人才时不再唯名校、唯学历,创造让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的年轻人都能有平等竞争、出色出彩的良好环境。当各种指挥棒不再只围着分数转,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家长通过让孩子超前学习提分的动力自然也就大减。
加强监管是治标的立竿见影之策,转变社会观念、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则是治本的釜底抽薪,二者同时发力方可标本兼治。全民竞赛的“超前学习”必然诱发“剧场效应”,最终导致的只是无谓的消耗与教育内卷,无益于学生成长,全社会需高度重视并久久为功,形成合力共同加以抵制,让学习重回正常节奏与轨道,让教育事业进一步回归育人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