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6月17日 星期

用活博物馆资源 助力学校教育


□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 严洪明

发展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双减”背景下,博物馆在“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上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精准发力,为学校教育提供助力。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场所,与学校教育有共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学校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概念、理论,经常是看书本、写作业、做试卷,以“纸上谈兵”为多,比较重视文字教育,相对缺乏实物教育。博物馆教育则以在展厅里观察、鉴赏实物或现场动手操作为主。学生可以在此通过装置媒介参与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博物馆与学校是互补和双赢关系,做法不同,目标一致,应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如何用活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和场馆资源为学生课后服务?这需要我们创新服务形式。

“24小时博物馆”以身边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为主题,甄选了浙江地区出现的300余件动物、植物、矿物标本,设置了“元宇宙剧场”,穿插互动展项16个,运用时下数字技术,与浙江自然博物院藏品库房和展厅相链接,今后也可与全省乃至全国博物馆的数字展览链接,多终端展示,呈现海量的藏品、展览和展项信息,此外配套多元的研学活动。这将有力激发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中小学生放学后的好去处。“24小时博物馆”是一种全新的拓展尝试,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牢记“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近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基于自身资源特色,与省内100余所学校合作,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不仅探索教育服务新形式,还持续研读中小学教材,了解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新需求,把学生分成学龄前、小学低年段、小学高年段和初中阶段4个层级,研发立足于博物院资源为主体的馆本课程、配合学校教育拓展与延伸的校本课程,以及配合研学游需求设计的自然、人文、艺术等研学线路。此外,还与中小学、幼儿园等合作研发了8大类70余个教育项目,形成以生态教育为主题、互动参与为特色的未成年人教育模式,每年开展教育活动1100余场次。

2021年推出了《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成为国内首个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地方标准,引领全省博物馆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教育服务工作。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