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星期

“胜蓝·红”校本思政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思政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 杨森毅

随着思政类课程在学校的占比不断增加,思政课也越来越受学生、家长重视。然而,思政课在小学的开设依旧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承担思政类课程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思政课程墨守成规,课堂教学设计拘泥传统;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整合;教学活动过于被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经多方调研与学习,成立了思政教育课题组,开发了“胜蓝·红”校本思政微课程。

该微课程是在原有思政课程基础上的再创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形成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提升综合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着整体性思考的原则,参照“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争章模式,“胜蓝·红”校本思政课程具有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特征,针对性、实效性强,是一套有序列、有层次的思政课程系统。

一、培养课程师资,校本思政微课程团队开发思路

师资团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开展思政教育微课程教学的基础,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梯队建设,统一目标

成立课题组后,核心成员先行研讨,探索基于校本研究的思政课程内容,提出对校本思政微课程研究的机制及可行性分析。课程开发由学校党总支支委、两支部支委率先起步,随后扩展到学校全体党员教师。

2.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学校在研究开发“开天辟地”专题课程中,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国大典”“杭州解放”“我们都是护旗手”“致敬红领巾”等课例,其中既有知识类传授,也有实践类学习,还有先看微课再实践活动的融合性小专题。从发现校本思政微课程的思政范畴、红色特性、实践教育等共性,到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师们都及时交流、及时反思,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待达成共识后,大家回归本源,精心思考顶层设计,论证实施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二、梳理课程类别,校本思政微课程适用性分析

1.知识类内容

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开国大典”一课由视频资料引出话题,在与学生交流观后感时,教师充分讲解相关知识点,给他们补上生动的一课,这是在以往的学科课堂上没有的。比如关于“万国造”的屈辱史,以往学生无法了解到,如今学生在“胜蓝·红”校本思政课里就能习得。当教师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人民幸福生活,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抛头颅洒热血,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最终战胜所有敌人,建立新中国时,课堂上意外响起了歌声——几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哼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就这样不露痕迹,在学生心底扎根萌发。

2.实践综合类内容

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这是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学校在开学典礼上以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的形式,讲授小专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认识党旗、了解中共一大召开说起,逐步拉近学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距离。同时结合学校党建工作,介绍了学校党员应急小分队、党员爱心岗等内容,并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党建宣传点、廉政教育点,走访了若干名党员教师……

杭州解放这段历史,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大多学生不了解,甚至我们的辅导教师也不一定了解。在设计“杭州解放”一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将课程内容定为综合性融合课,让教师课前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在参观前学习,在学生初步了解杭州解放的历史事件后,再安排他们实地参观武林广场的“八少女”群雕,听老一辈人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三、整合课程资源,校本思政微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1.宜“精”不宜“尽”

校本思政微课程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了呈现最经典的内容,在开发中应考虑课程内容的精细化设置。如在每个小专题中,教师想方设法寻找现有视频资料,取其精华。又如在自主研发课例中,制作微课视频,用15分钟的微课把内容讲述清楚。

2.宜“核”不宜“合”

校本思政微课程融合的内容很多,但其根本是价值的融合,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体现核心价值,使教师能通过该课程提升自我价值,使学生能通过课程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当然每个小专题都要围绕当月主题开展,而且要契合年级学生的特点。

3.宜“动”不宜“冻”

校本思政微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大于学科类课程,由此课程的设置应提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简单安静地吸收知识。我们的课程开发不仅设计了微课,安排了党员教师现场授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4.宜“行”不宜“形”

校本思政微课程是实践的课堂,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强调可操作性,形式多样而缺乏实践性的内容应适当规避。在研究活动中,学校应了解授课教师的资源开发是否单一,学生微课学习之余实践安排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班牌、微信公众号、橱窗及显示屏等载体,将校本思政微课程内容落地,让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随时接受学习、熏陶。

四、进行多元评价,校本思政微课程评价构建

1.及时反馈,促成果性评价

于学生而言,思政微课让他们感到焕然一新:校长书记亲自授课;课程内容随时可见,随处可学。学生对校园里的党建工作也不再陌生,一堂堂微课拉近了他们和党员教师的距离。党员教师在授课后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感受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比预期的要强。课程逐渐铺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2.释疑解惑,促问题性评价

针对授课党员教师在课程内容开发、授课计划、微课视频制作等方面碰到的问题,课题组按照党小组分配的任务,及时释疑解惑,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授课党员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在解疑中助推科研能力提升。

在研究初期,课题组成员就碰到的难题进行一次次交流,并聘请专家予以指导,为校本思政微课程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期,课题组成员又多次与授课的党员教师们座谈,与队员代表们交流,听取建议和意见,不断调整每个主题下的小专题,及时补充新内容,调整授课模式,开拓授课新途径,真正做到根据学生需要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在校学,出校学,去场馆学,边实践边学习,将红色理念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

3.结合争章,促发展性评价

学校将思政微课程评价与少先队“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中的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基于胜蓝特色的“一带四路”模式,学生在完成本年级四次红色学习任务(包含微课学习和外出实践学习)、一份学习收获(学后百字感受、主题手抄报)、一张学习照片后即可兑换一枚特色章。学校将这枚特色章纳入少先队雏鹰争章考核。

五、不断反思进取,校本思政微课程融入创新

1.走读场馆

校本思政微课程整合校内外场馆资源,依托已有少先队活动经验,参照少先队活动课的争章模式,让实践学习规范有效。学校结合大队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采用把第二课堂场馆的专家请进来讲课,以及第二课堂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少先队员学习热情和争章热情。同时学校还结合选修课程的每月一主题内容与第二课堂红色场馆开展互动式交流学习活动。

2.自主选课

校本思政微课程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除了在学校聆听党员教师开设的必修课外,还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必修课主要为红色主题系列,采用党建带队建的形式,由学校党总支党员教师设计红色系列微课,利用每周一队日的时间集中授课。选修课以实践、体验为主线,一月一主题,分年级制订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成果展示等,形成有序列、有层次的课程系统。

3.创新平台

校本思政微课程创设实践活动新平台,让学生自我教育入脑入心。学校发挥地理优势,联合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创立“红领巾哥哥姐姐帮帮团”“红领巾哥哥姐姐志愿者服务队”等,让少先队员深入幼儿园开展活动,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