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数字化改革对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方便师生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大学信息中心 李津航
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正快速推动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深度变革。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化改革,是未来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创新举措。
宁波大学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实施高等教育智治为主线,坚持信息技术与管理思维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数据驱动和闭环推进的基本方略,深度打造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的数字校园运行体系,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在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校园治理中发挥核心驱动作用,全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面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数字化改革是改革破题的现实需求及发展需求
2021年1月,浙江省提出数字化改革命题,省教育厅提出实施“教育魔方”工程,打响“学在浙江”品牌,明确了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建设,省内各高校陆续落地了一些数字化改革的举措。
教育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形式。当前,数字化改革的突出成效体现在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对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重塑,这是一个高效重构治理新平台、新机制和新模式的过程。
二、实施数字化改革需要强化统筹领导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突出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地位,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部门之间有效协同。
为契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学校依托《宁波大学“十四五”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规划》,确立了建设国内领先的校园基础网络环境、集成共享的校园大数据中心、具有宁大特色的移动客户端的三大数改核心工程,以及数字学工、数字教学、数字教工、数字资产、数字生活五大数字校园核心场景。
学校成立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学校数字化改革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工作。设立专班运行机制,根据“3+5”建设体系设立8个由校领导领衔的工作专班,各专班设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围绕专班重点任务,制订各专班改革目标方案,谋划重点项目,落实数改任务等,并定期召开专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问题。
三、开展校务服务治理,从数字赋能到制度重塑
面对学校业务流程相对繁杂、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为撬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宁波大学围绕微服务提升、多跨场景梳理攻坚、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等维度,以数字赋能激发活力,进一步完成制度重塑增添发展新动力。
以场景建设提效能,丰富线上服务流程。深入实施“以微服务凝聚大智慧”工程,实现330项校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甚至“跑零次”,28项自助打印累计服务5.1万次。努力打造高标准定制化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2021年度自主开发“教职工外出审批”“公务用车申请”等40余项线上线下一体化办事流程服务和信息应用服务,整体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
以问题导向促改革,强化业务场景协同。以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利用信息化公共平台充分发挥师生监督问政作用,开展针对多项跨场景管理服务体系的梳理攻坚,“校务服务事项零跑次计划清单”清零任务基本完成。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健康打卡、新生云报到、返校联动等业务与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在10多个核心业务领域中实现师生多维信息和业绩数据的精确管理和高效利用,“意见通”移动平台全年咨询量3083条,师生服务中心师生满意度99.9%。
以平台建设为驱动,构建智慧校园管理新格局。打造“一站服务”和“一网通办”,构建移动服务格局,微信企业号面向师生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和任务推送,学校移动App累计启动5550万次,易班活跃指数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
四、挖掘提升数据价值,数字空间撬动改革跨越
数据被称为“未来新石油”。数据就是战略性资产,数据就是核心竞争力,数据是数字化改革的基础已成为共识。围绕数据规范、接入、清洗、共享,搭建统一的治理中枢,建成高效的数据交换处理中心。
聚焦学校办学综合指标和核心场景,充分挖掘和开发校园大数据资源,打造了学校校情、师资队伍、学生成长、科研分析等主题驾驶舱,展现全面精准的宁大图谱。围绕核心场景,累计完成26大项数据挖掘和相关预警分析设计,为服务学校治理的减负降忙、明责划边和决策辅助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学生学业生涯和教师职业生涯打造师生个人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数据便捷勘误和复用,集成展现师生关切的信息,在前端实现体验提升,在中端实现数据共享,在后端实现敏捷集成。扩展提升基于多维数据的可信认证场景,达到“人脸识别”快速进出校,校园办事便捷认证,校内刷“码”场景丰富。
五、开展专项场景建设,打开价值创造新空间
学校在专项场景建设过程中,逐步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
通过打造本研一体化教务平台,学校实现教学基础数据充分融合,对教学空间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全校智慧教室覆盖率超20%。建设“云堂、云维、云呼”三朵云智能化教学平台,同步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打造省级及以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2门、省级及以上线上一流课程4门。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新载体的有机融合,在线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等课程,面向全校团支部菜单化开展“思政微课间”,428场微课覆盖人数达14519人次。
发挥科研大数据在精准管理、决策、引领中的功能,进一步倡导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的科研发展模式。统筹谋划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研设施与大型仪器实现开放共享,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