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2月18日 星期

城乡教育一体化带来的“蝶变”效应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建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它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差距。

□龙泉市教育局 曾国健 季茂旺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龙泉市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农村人口锐减。城乡发展格局的剧变,带来了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由于城乡生源比例结构失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素,拉大了城乡教育的质量差距。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龙泉市教育局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进“优质均衡”。

打破校际壁垒是组建共同体的关键

为了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市教育局精准施策,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实施城乡一体集团化办学,发挥“龙头学校”的带动作用,必须打破校际壁垒。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教师队伍成长乏力等问题,市教育局自主试点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管理体制改革,于2007年组建了水南小学—河村小学、实验小学—凤鸣小学两个教育共同体。于2008年组建了龙泉二中—安仁中学教育共同体。2010年,实验小学、凤鸣小学和大沙小学共同组建成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12年,龙泉市全面吹响了创建教育现代化市的号角,同年市教育局在小学阶段组建了3个教育集团。

市教育局基于不同学段、地域、校情等因素,推行“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3种模式,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改革,为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提升效益。“融合型”校区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共建型”校区单独设立法人,教研、管理与集团同步,“协作型”校区原有法人不变,组成“一带一”的管理共同体。目前,中小学城乡教育共同体已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为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学校高质量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围绕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联片教研、特色文化4个方面设立16个考核指标,为集团化办学加码提速。

构建“六共”模式是激发集团活力的举措

为激活教育共同体的办学活力,市教育局推行“党建共抓、课改共进、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师资共长、质量共赢”的“六共”模式,改进乡村学校管理、加强师资力量、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校园文化,全面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课改共进,推行“课程+课堂”双轮驱动改革,带动农村学校健全“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开展“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全市各教育集团共开发丽水市级精品课程53门(其中农村校区13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其中农村校区4门),共举办了10届集团化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现场观摩和研讨会,提升了农村学校课程育人的能力。

资源共享,注重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智慧校园建设,为城乡学校赋能。近3年,市教育局共投入资金1340多万元,建成了可支持录播和远程音视频交互的同步课堂教室,以及数字书法教室、数字美术教室、数学思维拓展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

教学共研,通过教研员工作室、教育集团之间区域联盟等方式,搭建城乡教师的研究平台。通过建立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监测等教学管理机制,开展远程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和同步培训等教学指导工作。

师资共长,师资互派,促进农村教师全面发展。通过教育集团内的“青蓝工程”,乡村新聘教师“先跟岗后任教”,以及城区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定点走教送教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良性流动,助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建立艺术类教师网络资源库,弥补农村学校艺术类教师不足,助力农村学校办学提质增效。现如今各教育集团专业发展“造血”机能明显增强。

集团化办学带来的经验

多年来,龙泉市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教育新样态初步形成。全市中小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小梅青瓷、锦溪剪纸、城北木偶、双岭篆刻等成为国家级、浙江省精品课程。

综观龙泉市全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有3条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需要政府综合施策。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龙泉市系统谋划改革,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改革走在丽水市前列。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做好顶层设计。随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龙泉市教育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聚焦农村学校软硬件改善、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等发展难点,激发了城乡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需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通过“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让农村学校发生“蝶变”效应。充分发挥城乡两级学校自主性、能动性的作用,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活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