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 励 蔚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新著《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成长》。
这本书凝聚了刘波这20年来关于“教师研究”的实践智慧和思考结晶,作为区内教育同行,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听他娓娓道来的感觉。
一、唤醒意识,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不否认中小学教师的忙碌,尤其是“双减”政策出台并落地后,托管与夜自习进一步加重了教师负担。但在忙碌的工作中,教师如何让教育工作变得有意思,可以通过有“研究味”的生活来实现。
刘波在书中提到的班主任张玉石,我读过她的书《做班主任,真有意思!》,她把研究融入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联系我此前阅读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英著)与《做一名“特级”班主任》(黄莉萍编),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看待事物时,不但不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会以一种“礼物心态”珍惜出现的教育问题,解决问题变得有意思、很幸福。
不否认有些研究如空中楼阁。刘波在书中直言,当下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立项非常积极、开题轰轰烈烈、过程松松垮垮、结题隆重包装的“重两头、轻过程”现象,原因是研究者抱有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功利性目的。
刘波提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价值在于有效解决问题,通过研究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最终达到突出应用、改进工作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教研、科研、德研相融合的大研究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拔节教育生命。
二、留心思考,教育日常皆可成为研究课题
很多教师感叹,教育教学工作日复一日、鲜有新意,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但在刘波眼里,教育日常中处处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深表赞同。
在教育日常中留心思考曾让我受益。一次课前,我看到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对着科学教材伏案窃笑。出于班主任的职业敏感,我上前询问详情,原来男生在“欣赏”书本上的人体生殖系统简图。而当我随手翻开边上另一个男生的科学教材,也看到那一页有很多涂鸦。
如何引导青春期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性,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我对青春期教育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申报了相关市级课题3项,撰写了相关论文4篇,其中3篇获得市一等奖,这对于刚工作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改革议题、教育热点话题也可成为研究内容。我关注到,刘波经常会在一些教育热点发生当天就写下自己的思考,比如本书收录的《微商,教师还是不做的好》《“妖魔化”教师培训不可取》等文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停课不停学”,在有心人眼中,这是一项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教育研究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一时间发布开展“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刘波在此期间创作了《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是为自己赋能》《“李佳琦们”的辛酸,不妨说给学生听听》等文章。
正像刘波所说,研究课题未必要立项。即使没有申报成功,我们依然可以进行自助式研究,为构建教育教学的良好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近日,“双减”政策落地,各地纷纷根据学情出台实施细则,又到了教育人开展研究的良机。教师多了解几个“是什么”、多提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做什么”,或许就能在“熟视无睹”中发现“实用研究”,或许就能申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双减专项”认定性课题了。
三、阅读写作,研究成果赋能教师成长
刘波反复强调,研究必须牵手阅读。
教师的教科研眼光与判断力从哪里来?从思考中,从阅读中来。刘波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书中他为我们讲述,通过学科阅读,他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上取得成果;通过综合阅读,他在教科室岗位上有所建树;通过不断阅读,他成为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德育报》《浙江教育报》上写作高产的教育研究者。
刘波不但自己阅读,还不遗余力推广阅读,从推动一所学校的阅读到推动一个区域的阅读。在刘波的推动下,2016年镇海区教育系统成立“研之乐”读书会。之后,陆续推出“啃读挑战”活动、镇海区教科研骨干阅读素养提升培训、镇海区教育科研种子教师培训等,让更多镇海教育人接触阅读、走进阅读、爱上阅读。
很幸运,我也是受益人之一。在“啃读挑战”“每月一本书、每本书千字读后感”的要求下,我开始从消遣泛读走向专业精读,从只读不写走向读写结合。
阅读钟启泉教授的《解码教育》后,我撰写了读后感《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有幸在宁波市教育系统第九届读书节中作主题分享。受到本书启发撰写的《真实性教学,激发教育活力》一文获得宁波市“教育的活力”论文评比一等奖,申报了宁波市教研课题并成功立项。
研究,让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焕发新活力,让教育更有生命力。我愿以刘波为代表的教育研究者为榜样,努力成为一名热爱阅读和写作的草根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