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9月15日 星期

乐见培训机构彻底转型


●必须趁热打铁,防止社会化培训机构找漏洞钻空子,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性,保证每个孩子无论家庭情况如何,都尽可能接受公平的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化。

□李晓鹏

近日,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就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行政审批及法人登记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

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又一重大部署,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与发展问题。

一方面,通知明确了此类机构的性质,统一规定为“非营利性机构”。这就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社会化培训机构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此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杜绝学校在减负,社会机构却在增负,导致政策和效果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必须趁热打铁,防止社会化培训机构找漏洞钻空子,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性,保证每个孩子无论家庭情况如何,都尽可能接受公平的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化。

另一方面,该通知也对行业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对行业进行监管。文件的发布单位是3个部委,这就避免了过去各管一摊的扯皮现象,也算是给培训机构一个明确的名分。过去,教育部门管不了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它们不是以教育机构的名义进行登记的,而是以培训机构的名义进行企业登记的,不归教育部门管。业务上教育属于特殊行业,市场监管部门也管不了那么细,只要“法不禁止”,就可以开展学科类培训,因此成为市场资本追捧的目标。现在,明确其性质,就避免了过去政出多门、多头治理的现象,监管更加规范。

政策出台并最终落地后,这些社会资本投资的培训机构,要么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比如拓展未成年人各种兴趣爱好的技能型培训机构,要么转型为面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比如高考备考、艺术备考等,或者坚守教育初心,以非营利为目的,为未成年人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今后,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将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角位置,社区也会积极配合,设置儿童主任,从而形成“学校教育为主,社区教育为辅”的格局。各个中小学和社区,都开始组织未成年人的社团活动,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参与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就会受到冲击,孩子们也没有必要去校外培训机构。学生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与同学在一起共同进步,更符合教育的规律。非学科类的培训可以更多与学校和社区合作,用公共服务购买的方式参与学校教育。如此,形成多方共赢的一种态势。这既满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性,又确保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