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幼儿园 徐 炜
乡土情怀培养是当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短板,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表现的最佳途径。我园依托湘湖地域资源,推进主题项目游戏活动,不失为一条促进幼儿乡土情怀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湘湖桥”项目游戏的背景
教育内容是否为幼儿需要及兴趣所在,必须经过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筛选。
在我园“自然日”活动中,围绕话题“我喜欢湘湖的……”,教师带领幼儿以问卷调查、师幼谈话、家长沙龙等形式,了解到幼儿对湘湖的已有经验。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湘湖独有的地域资源——桥。湘湖的桥特别多,经我们统计,整个湘湖有70多座桥,姿态各异,连通各处。
于是,我们借助家长沙龙,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走进湘湖,去找一找新朋友——湘湖的桥。在以绘画、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观察、比较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收集幼儿对桥的前经验、问题疑惑、兴趣点和可生发内容。
故此,“湘湖桥”项目游戏并非教师的一言堂,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意愿,家长反馈更是后期课程内容架构的主要依据。
二、“湘湖桥”项目游戏的开发
湘湖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有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目前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等五大景区。
“湘湖桥”项目游戏的开发,借助多样化、多路径的实施形式,我们设计了若干主题式游戏活动。在桥游戏、桥互动、桥创想的体验过程中,丰富了幼儿对家乡自然景观的认知。
以活动实录呈现课程大环境,并区分不同的小环境,如幼儿园门厅“湘湖小憩”、小班段“湘湖小筑”、中班段“梦建湘湖”,以及大班段“未来湘湖”,各班生成课程故事。
基于幼儿反馈和调查表统计结果,参考“主题审议表”形成初步框架,师幼同构,幼幼合组,结合家长资源,教师分批跟进,开展分组沙龙。
三、“湘湖桥”项目游戏的推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整合。故此,在构建“湘湖桥”项目游戏活动时,小、中、大各学段融合五大领域于一日游戏、日常生活、集体教学活动中。
1.混龄实施,分组规划
尊重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生成不同层次的主题活动内容。小班段倾向于身体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组织一些与“桥”互动的小游戏。如:量一量,跨步数一数桥面有多长;跳一跳,数数台阶有多少;跑一跑,我和爸爸谁最快;等等。中、大班段则基于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展,引导幼儿通过设计、搭建、纸塑等多种途径表达“湘湖桥”。
同时,鉴于目前疫情形势,集体教研最终决定小班段继续以线上推送方式,鼓励家长助力,了解园内游戏环境、游戏内容和游戏组织,做到事前研讨和通知、事中追踪搜集、事后反馈交流,真正达到家园一致,同向而行。
如小班幼儿Y在妈妈陪伴下,制订出行计划,绘制路线图,前往湘湖边找到“卧虹桥”。Y指着眼前的桥说:“哇,这么多台阶,是石头桥。”Y由妈妈牵着手,一步一个数台阶,并在妈妈帮助下做好记录,用画笔画出桥的样子,回到家后还用积木再现桥的外形。
2.创设区域,分层体验
年级组量体裁衣,根据学段内幼儿能力、兴趣和经验创设各学段“公共游戏区块”,一方面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好各学段教师的集体智慧。
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游戏中不仅要重视生活价值,还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认真专注、敢于想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主要体现在中班段。
3.多元审议,评价激励
“湘湖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调整,最终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项目游戏。我们研究了总目标的达成,梳理了三大系列内容,为幼儿园课程研发开启了新起点。
为扎实推进教师实践,反馈幼儿需求于课程,我们为幼儿建立了个人活动手册,一方面帮助幼儿留下活动中的成长记忆,另一方面拉动家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
围绕着“桥”这一线索开展主题式活动,各班教师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本着研究态度,着眼幼儿发展所需,形成的课程内容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四、“湘湖桥”项目游戏的成效
借助“湘湖桥”项目游戏的深入实施,我园幼儿对家乡桥的形状、功能、历史文化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验,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幼儿知道了湘湖桥的数量、种类、功能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乡土情怀。